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高考来了,向左走向右走?左边天堂右边地狱?
2015-06-08 09:18:38
 

  3

  有人可以骄傲地谈起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但在同样18岁的杨三诚看来,谈兴趣却是一种奢侈。

  从小到大,除了足球,杨三诚基本没有培养起其他所谓的“兴趣”。父母都是县城里的普通公职人员,对他唯一的教育就是,“考个高分出来”。

  结果,第一年,他离一本线只差6分。

  第二年,他过了线,但离父母心仪的大学还差30分,所以,他又复读了一年。

  今年,杨三诚又在备考,目标是北京一所普通211学校。他没有告诉父母,这一次只要考上了就走,再不想做别人眼中的高考钉子户。

  最初,他之所以希望复读,在于不复读就只有一条路,“打工”——这是一个父母经常用来吓唬他的词,“考不上大学你就给我出去打工,别在家里赖吃赖喝”。

  后来,他发现,真的有同学去打工了,有的去县城的交通运输管理所当门卫保安,说是当保安,但大部分时间,却是在一间小屋里和一帮大叔打牌、喝酒;有的同学父母安排了一个能领“国家工资”的单位,并时不时地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大老板,组织同学吃饭、唱歌。

  杨三诚觉得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什么,他也不知道,但他想走出这个县城。

  还有3天,就要高考了,他的桌上没有了厚厚的复习资料,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着“高考必看”。这是他这两年积累下来的宝贝,所有科目的错题、注意事项,以及数学考试中经常用到的公式,都在上面记着。

  他唯一的遗憾是,高考那天,有一场欧冠的决赛,尤文图斯对战巴萨,他不能在电视直播前为尤文图斯加油。当然,他并不是尤文图斯的球迷,他喜欢皇马,他希望皇马的旧将、尤文图斯的新兵莫拉塔能够为皇马而战,打败巴萨。

  “为什么还念念不忘球赛?这恐怕是我为数不多的兴趣了。”杨三诚说,过去10多年的学校教育,和这两年的复读,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喜欢什么。

  但多亏有足球,他说,足球让他想明白一个道理:高考就像是一场点球大战,踢进了那个关键的球,你就能捧起大力神杯,没进,又能说明什么呢?

  “球还要照样踢。人生的比赛也不止这么一场。当然,每一场都要全力以赴,这样才对得住自己和年华。”杨三诚说。

  4

  如果高考真是一场球赛,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个习惯了独木桥、多元化程度进展看似最慢的领域,留心观察却能发现,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在悄然而生。

  有的坚持踢完全场,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准备退赛,就像正在加拿大读高中三年级的杨柳一样,她从高二下学期来到了这里,准备参加这边的“高考”。在国内的同学走向高考战场的时候,她则在地球的另一边参加一项志愿活动。

  当然,也有的人,在踢到半决赛时,才准备离场。马龙就是这样,他的选择,就是那个让杨三诚惧怕的“打工”。

  马龙是一名河南农村的孩子,6岁那年,便随父亲到深圳谋生。从那时起,在他的印象里,父亲的身影总是飘忽不定,每天只要他一睁眼,便找不到父亲。马龙的观念是,辛苦、忙碌的工作,是必然选择。而学习,则未必。

  12岁那年,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学费要多缴1000多元,父母一狠心,把他送回了河南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开始了中学时代。

  今年1月初,马龙刚过完20岁生日,也做了一个决定,退学打工,去深圳寻找父母。

  班主任一听急了,马龙的成绩不错,在班里能排上20来名,为挽留他,他们专门开了一堂班会。

  他说,比尔·盖茨、乔布斯不也退学了吗?老师说,那要先证明自己能考上啊。马龙接着说,为什么要证明自己。老师说,你不证明自己,别人怎么证明你可以?以后打工的机会还很多,但考学就主要靠这两年的时间。

  马龙还是退学了。

  在他看来,这的确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但并非向左就是天堂,向右就是地狱。

  他总感觉,那个在县城里流传的故事,迟早有一天,也会在他的身上发生: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到家乡县城后,最终还是给高中辍学的老板打工。(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名字为化名)


编辑:小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