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紧张,也有人坦然;有人把高考当作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也有人将18岁以后的命运,托付给了海外高考。
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之外的贵阳,这里的天气要凉爽一些,但高三毕业生备战高考的热度不减。
不过,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一些学校的高三教室里,有的座位堆满了复习资料,但有的空空如也,尽管极少,却异常明显。
这些空座位的主人,正在学校之外,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王兴是贵阳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不像班级里其他同学一样要参加高考,他要走的路是——出国。
他已经拿到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但他很想在6月初的冲刺阶段,陪伴着班里同学一起“隔空”奋斗,“他们复习他们的,我练我的口语,在他们学习的时候,我也不能放松。”
有人称像王兴这样的人为高考弃考生,他们的选择并不局限于出国,也有的选择了直接工作,或去异乡打工,等等。总之,他们是一批不会在高考的试卷上写下自己名字的高三应届毕业生。
这个弃考生的群体究竟有多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高中阶段学生招生数,当年招收了8446071名普通高中学生和7541349名中职学生,加在一起将近1600万名学生,3年之后即2015年,这些学生都具有报名高考的资格。这还不包括每年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复读考生。
现在,仅有900多万人报考,这其中少了的学生去了哪里?目前并无官方统计。但至少,有不少人选择了和王兴一样的道路。
2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人对弃考出国学生的描述,往往含有贬义色彩,比如“逃兵”,要么是“受不了国内的高考,逃到了国外”,要么是靠着家里的雄厚财力,用高昂的成本换取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颇为讽刺的是,因为语言不过关,文化课不扎实,他们要从语言预科读起。
王兴不是这样,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主动的,且是有意识的。
这个1997年出生的男孩,尽管也经历过中国高中的两年教育,但他对于外界的认知,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描述。
他经常把马云挂在嘴边,他喜欢电商,喜欢淘宝,并喜欢研究与之有关的一切,于是他选择了这所纽约旁边的大学,攻读信息管理系统专业,通俗地说就是大数据。
他之所以去国外读这个专业,是因为国内的大数据专业刚起步,不少老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调剂”或“填补”过来的,而国外起步较早,也已经和商界有过比较多的合作,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前沿的研究成果。王兴开玩笑:“这不像是瞎选瞎报的吧?”
有人曾称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王兴尽管不完全认同这一说法,但他承认,和互联网的频频接触,的确改变了他很多。
王兴高中前两年的成绩,在班里基本是前10名,他所在的学校,往年一本率都在90%以上,高居省内第一名。以这样的成绩,王兴在国内上一所不错的高校,并非难事。如果没有互联网,他可能就这么按部就班地高考了。
然而,互联网告诉了他,马云是谁,以及马云成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马云没有说高考决定了自己的命运,高考在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传奇故事里,也不占多重的分量,甚至可以说,压根儿就不占分量。
对于这些不再把高考当回事儿的年轻人,互联网的神奇就在于,在曾经某个“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的时刻,看到了某个来自互联网的信息,然后,一切就改变了。
“我要跟随自己的兴趣走。”王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