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2015-06-08 09:05:00
 

  原标题:“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张宗益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转型,国际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最近几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广泛兴起,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格局的竞争与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全面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创建于上海的光华大学。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西财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准确把握始终坚持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

  始终坚持质量导向,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并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一)密切追踪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动态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合规定性”即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外部竞争持续增强,高校唯有适应不同主体发展需求即“合需要性”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此阶段,质量标准表现为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政府往往选择学科建设、优秀毕业生率、师生比、国际化程度等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大学则侧重于观察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学位授予点数量、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等。个人(家庭)关注高等教育能否让个体获得更好发展,从而注重分析生均成本状况、收益率、未来职业发展质量。社会则更看重毕业生就业率、价值创造能力、校友影响力等指标。而从现在开始,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还需批判、引导和改造社会发展,“合发展性”所特别要求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性指标。

  (二)树立符合大学自身实际的科学质量观。追踪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树立符合西财实际的科学的质量观。这要求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着眼当前与适应未来相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等教育要最大程度地释放活力、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就必须把满足高等教育不同参与主体需求与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良好条件。

  第二,瞻望长远发展,坚持立足本土与放眼国际相结合。高等教育从“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到“合发展性”,不同的质量观衍生出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校友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这些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反观学校办学质量的多维参照。我们要始终坚持根据国情、校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在重视国内标准并兼顾国际通行标准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大学真正解决了多少人类自身发展及未知世界中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终评价标准,作为我们改革发展的指引。

  第三,符合发展实际,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就西财自身而言,学校要在确保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更注重发展质量。要在看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延续当前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校友影响力;在看到科研论文、项目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高水平论文、重大或重点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并没有处在高位上;在看到留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与全球高水平大学实质合作总数、高水平师资占比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着力构建全面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西财发展的根本道路,其关键在于瞄准影响自身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观念转变、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着力构建和完善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开创内涵发展新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内涵发展、工作评价突出内涵发展、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内涵发展。第一,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如在学科建设上,依照各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增量竞争性配置办学资源,改革学院拨款机制,实行定额拨款加绩效拨款相结合的办法等。第二,完善各种评价考核机制。在教师评价上,继续强化教师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考核机制;在分配制度上,逐步改变以身份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动引入认证、第三方评估等国际通行质量控制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建立可容纳持续改革创新的氛围和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机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释放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第五,打造适应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一体化育人环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实现深化改革新突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是将学生置于自我发展的主导地位,构建一个支持和引导他们全面、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甚至包括延伸到他们离开大学之后;重点是强化“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加强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大学学术生态体系;重点是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及其关联制度,行政性组织与学术性组织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等。在服务社会方面,关键是构建与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重点是完善社会服务类成果认定及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推进等机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关键是要放眼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重点是促进知识创新和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有西财特色的大学文化。

  (三)贯彻依法治校新部署。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管办评的逐步分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生态。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就是大学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落实依法治校新部署,就是要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让大学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内在地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法律和大学办学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与契约精神等渗透到大学组织每位成员的行为规则、日常活动要求中;就是要提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尽职履责的能力,让学校的办学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师生的教学行为于法有据、于规有依;就是要落实好依法治校的重点任务,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育人环境、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提升依法治校的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及未来,学校将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校、从严治党统一到提升办学质量的总方向上来,统一到推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实践上来,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