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教育失败”是一种美好幻想
或许,不允许教育失败,和不承认教育失败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幻想和怯弱的教育自欺。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作为科学,我们发现和利用其规律的过程从来都是难以一帆风顺的。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一种职业和专业,任何职业和专业在其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无数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失败”的尝试——这些失败,通常并不是全面的失败,而是局部的不理想、暂时的困难和多走了几步弯路。
但是,“不允许”教育失败,并不意味着教育没有失败。
美国教育改革领导者、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毫不客气地指责教育者这种对“失败”近乎“洁癖”的习惯:“学校一直都是这样的,无论是不可救药的市中心的学校还是久负盛名的大学的研究生院,大家有一个共识:学生有了成绩,功劳是学校和老师的;学生没有成绩,问题一定出在学生身上。虽然措辞不同,有人说他们‘太笨’,有人说他们‘文化劣势’或‘学习低能’,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学校和老师只会对好的结果负责。”他表面上在探讨孩子为什么失败,其实在探讨学校和老师教育为何失败,认为失败在于不敢面对和承认教育自身的失败。
同样是美国的威廉·格拉瑟博士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运用“现实治疗”理论痛陈当代教育之弊病,他认为正是学校的失败制造了太多的失败的学生,而教育的过失则是学校失败的主因。
令人惊讶的是,在许多人看来异常“成功”的美国,却有那么多探讨教育失败的书籍。而且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痛感教育的“失败”,还特意推动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而奥巴马同样认为美国的教学质量正逐步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认为中印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更加勤奋和努力,所以支持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清除不合格教师,增加万名理工科教师,并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而在我国,许多人动辄拿美国教育为例来表达对当下中国教育的不满,而在面对教育部门、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所做的教育改革和尝试的时候,却又动辄以“教育不允许失败”来横加指责或制止,实在令人费解。
或许,不允许教育失败,和不承认教育失败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幻想和怯弱的教育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