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殊寒假作业:每个农村学生用500元"改变家乡"
皮肤黝黑、身材娇小的张雨田,大胆地披上了一件粉色的大衣。这是她高中毕业以来,穿着最大胆的一次。走上讲台,面向近百名复旦学子,她讲述了帮助同村男孩罗西购买眼镜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2014级本科生中的22个“农村娃”,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做一件改变家乡的事。他们每人获得学院资助的500元工作经费,藉此“改变家乡”。
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有责任感
张雨田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家乡的另一面——贫困。大多数时候,她并不愿意主动告诉身边的同学,自己家乡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孟丽康村究竟有多么贫困,她也从不向人提起,家里还有几万元的欠款未还。
“其实我和罗西的境遇是一样的,家庭贫困、学习压力大,父母一直希望我能走出大山、走向城市。”班会上,说着说着,张雨田忍不住哭了起来。
从2014年开始,复旦大学专门辟出200多个名额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招生,名为“腾飞计划”。国务学院去年招收了“腾飞者”中的22人。
“提高农村户籍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近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全国各重点大学研究、实践的新课题。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大重点高校都陆续采取优惠加分、定向选拔等政策增加农村户籍学生的入学比例。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本身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甚至历练出“领袖才能”?
复旦国务学院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院每年只招收约100名学生,其中2014年入学新生中,“腾飞计划”学生就占到22人。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学生真正腾飞起来,而不是在与其他学生的对比中愈发自卑。
给“农村娃”500元去改变家乡,是刘季平力挺的一个教育项目。“500元不多,可能有些同学觉得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实际上,这一小笔钱,是在改变一批人,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有责任感、更像领袖。”刘季平给“改变家乡”项目取名“腾飞成长计划”,“让这些腾飞计划的农村孩子,不只是被招进来,而是真正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