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市场的新兴理念,不少企业仍然存在诸多疑惑,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账本的权衡。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曾透露一组数据,针对是否参与碳交易市场,他们对120多家企业展开过问卷调查,有80%的企业选择的是等待观望,“碳交易是否有实际的经济收益,国家方面的立法及约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碳交易市场氛围,企业也不会主动融入和参与进去。”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田立认为,碳强度达标并非一定通过减排来满足,若具备一定自主定价权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来达到降低碳强度要求。与此同时,减排技术本身的经济投入较大,排放权交易获得收益能否平衡排放技术投入支出也很关键。排放权市场价值的高低应最终由其资本化结果决定,即将排放权成为企业生产资源。
同时,碳排放量的配额过量也是碳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欧盟曾遭遇因配额过量而碳价格猛跌,最终导致碳市场萎缩的困境,全国试点城市均需要正视这一风险。据汤森路透碳点公司统计指出,未来三年,深圳将在体系内分配大约1亿吨的配额许可,但是实际的最高限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增长情况。涉及的排放量将从2013年的3100万吨微降至2015年的2900万吨。预计2013年至2015年的排放总量约为9000万吨,比政府拟定的免费配额量要少1000万吨,这也意味着企业的最终配额直接根据其实际经济增加值按比例调整,否则将出现配额过量发放的风险。
深圳综合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碳强度指标不仅仅为了完成总量控制目标,政府侧重点还在于结构调整,未来中国的碳市场应是多层次碳交易市场,除了电力部门之外,将制造部门纳入碳交易市场将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未来碳排放权交易还会开展期货市场,寻找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碳排放权交易所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体系,有一个开放的治理结构,有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在黄杰夫看来,中国需要破解碳排放权商品化的局限性,尽快建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加州碳排放权交易的经验已经显示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意义,碳排放权交易所应该承担培育市场流动性的功能,通过交易所的运作产生碳价格信号体系,指导企业进行碳资产的管理以及企业建厂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