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订阅手机报国际 中国 博览 财经 汽车 房产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旅游 健康 移民 亲子 社区 专题
中国日报 中国在线 头条国际 国际快讯 军事台海 精彩图片 国际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消费旅游 能源在线 外交讲坛 独家策划 风云对话 中日论坛 评论 特稿 新闻汇总 海外看中国 E-Weekly
中国在线> 地方频道-金融证券

融资融券成"财富绞肉机" 九成账户亏损大量爆仓

2013-07-08 08:31:00 来源:今日早报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在券商大肆推介融资融券放大资金杠杆炒股的同时,两融操作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股市绞肉机——在刚刚过去的“恐怖”6月,大量融资账户以爆仓收场。在前述银河证券一位投资顾问看来,客户在两融业务亏钱,除了习惯多头思维外,还跟他们的赌博心态密切相关。
 

  在券商大肆推介融资融券放大资金杠杆炒股的同时,两融操作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股市绞肉机——在刚刚过去的“恐怖”6月,大量融资账户以爆仓收场。

  沪深交易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年初至6月底,两市融资余额从878亿元增长至200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250%。但在6月20日达到2302亿元后便进入了下降通道。6月20日至7月1日期间,融资资金连续流出累计122亿元。

  “融资余额大幅下降,是因为有大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信用账户接近或触及平仓线,被迫降低仓位甚至是被平仓。”某大型券商投资顾问向记者表示,近期两融市场融资偿还额增速走高,表明融资交易者正在大幅平仓。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6月市场暴跌,两融客户被强行平仓只是两市融资余额下降的一个导火索。更根本的原因是,自年初以来,超过九成参与两融业务的客户,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亏损。即便是将时间拉长至3年,亦有六成以上的投资者败走两融市场。

  九成客户亏损

  “放大杠杆、放大收益”是券商向客户推荐融资融券业务时喊出的响亮口号。但在现实中,它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放大倍数的亏损。

  李晨(化名)是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部的VIP客户,其股票账户市值曾有100万元,但他没想到的是6月中旬的融资操作,会让其账户资产缩水近半。

  6月18日,兴业银行小幅高开,这是其连跌8个交易日后的反弹,李晨判断这只银行股应该会有一波反弹行情。于是,他从券商中融入150万元资金重仓买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这两只银行股。

  然而,出乎李晨意料的是,兴业和民生银行在6月18日的股价收红,代表的并不是止跌反弹,而是新一轮下跌的开始。

  自6月18日至25日这6个交易日,民生银行股价累计下跌了16.83%,兴业银行的股价跌幅也达到14.82%。受此影响,李晨账户的资产总额在一周时间由250万元下降至221万元,个人实际资产的市值亦由100万元缩水至60万元。

  更让李晨难受的是,券商开始催促其追加资金以保障账户的安全。

  “券商为做融资的客户设定了补仓线和强制平仓线,补仓线是150%,平仓线则是130%。”李晨介绍,目前营业部的通行做法,融资融券平仓线(是指维持担保比例的最低标准)约定为130%;警戒线(是指维持担保比例的安全界限)约定为150%。如果总资产是债务的1.5倍以下,券商就会督促客户追加资金或增加抵押物。如果跌到1.3倍以下,将会被强制平仓。

  6月中旬,判断银行股有一波反弹的李晨,已经满仓买入股票,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追加。而6月24日和25日的急剧下跌,更让他对后市完全失去了信心。于是,6月25日下午,内心极为痛苦的李晨,选择在市场反弹时平掉了仓位,将融资连本带息还给了券商。

  李晨的情况,在参与两融业务的投资者中颇有代表性。多位券商投资顾问告诉记者,6月份做融资融券业务的客户中,有九成客户出现不同幅度的亏损。尤其是在6月24、25日市场暴跌这两天,有部分客户触发了平仓线,在低位被强制平仓。

  “6月做两融业务的客户,超过90%都是亏损的。你只要看看融资额和融资买入的个股走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某大型上市券商融资融券部总经理透露,6月市场几乎处于下跌趋势,但诡异的是融券余额下降,融资规模大幅增加,在下跌中融资放大杠杆的结果是,投资者的亏损比例被放大。

  据记者了解,客户做两融业务普遍亏损的情况并非仅仅是今年6月份。将时间拉长为3年,亦有超过一半的客户出现亏损。

  “我们营业部做两融的规模有几千万,真正操作的客户约有100位左右,但其中有九成客户都是亏损的。其中一位做了3年的客户,资产规模由300万元萎缩至90万元。”银河证券一家营业部的投资顾问介绍。

  大部分客户亏损的情形,在其他券商同样存在。“做两融业务的客户,今年至少有80%~85%的客户都是亏的。每天都有几十个客户被强制平仓。”财富证券一位投资顾问向记者表示。

  有些券商客户亏损面稍微小一点。“今年有90%客户做两融亏损,但3年来,亏损比例没那么高,大概有60%的客户亏损。”前述某上市券商融资融券部总经理表示,有七成左右的两融客户亏损,但由于融资放大杠杆的特性,两融业务亏损的幅度更大。

  固守做多思维

  随着证监会高层更迭,监管思路明显变换。券商资管等领域受到严控,而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两融操作则成为券商创新的避风港。各地券商竞相降低两融门槛,吸引投资者参与其中。

  融资融券作为放大杠杆和做空的工具,理论上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减少亏损,但在过去3年的实际投资中,这一工具带给投资者的更多是亏损幅度的扩大。

  “国内客户始终还是死多头的思维,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都坚持做多,风险很大。”前述两融业务总经理指出,两融市场的怪异现象是,客户习惯于通过融资放大杠杆。即便是在快速下跌的6月,客户选择的不是融券做空赚钱,而是融资放大杠杆,这是导致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在券商看来,客户坚持多头思维,是亏损的首要原因。“做空赚钱,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把控的。大跌的时候,投资者更加不敢融券。”杭州一家本地券商投资顾问认为,虽然两融业务推出已有3年,但投资者还是习惯于操作融资,对融券则不太“感冒”。

  据记者了解,客户不顾市场环境,执著于做多赚钱是行业的共性。“融资融券可以做多可以做空,但客户的惯性思维是做多,很多时候不认输,有点一条道走到黑。大家都知道必须有交易纪律,很多人不遵守,高位不卖,低位肯定也不会卖。”另外一家大型券商投资顾问总结道。

  在前述银河证券一位投资顾问看来,客户在两融业务亏钱,除了习惯多头思维外,还跟他们的赌博心态密切相关。

  “很多客户玩两融业务,就跟赌博一样,陷进去了。”银河证券这位投顾介绍,他所接触的很多客户,向券商融资借钱,达到预警线就补仓,然后再接着借钱再博。“虽然一直在亏钱,但始终不肯离场,想要再扳回来。”

  “很多客户抱着死扛的心态,完全不考虑买卖时点,只要借了钱就买满仓,结果是市场一波动,很容易就触及警戒线,甚至是跌到平仓线。”前述银河证券的投资顾问称,国内投资者不看时点,坚定做多的情形,与海外投资者参与两融业务的情形完全不同。

  “融资作为有成本的杠杆工具,海外客户是在判断市场有一波行情时才会采用,但国内投资者是将短期资金长期化,只要开通了两融账户,就常年累月的借钱,哪怕市场在大幅调整。”前述银河证券的投资顾问表示。

  短期资金长期化,这种现象在券商两融业务中普遍存在。“做融资业务的客户,不选择买卖时点,股票涨了不愿意卖,亏了就更不可能走。”这位老总介绍,做两融是否能赚钱,取决于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比如买卖时点、市场方向以及投资品种的选择。但国内投资者习惯于投资银行等蓝筹股,也不考虑买卖时点,这是很多客户出现亏损的原因。

  据《中国经营报》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