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局观
农超对接 浙江领先
近日来,部分品种蔬菜因为集中上市出现滞销问题,如温岭市大白菜、余姚榨菜、慈溪雪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现象。
浙江省商务厅的调查数据显示,至今年3月,温岭市冬季大白菜滞销面积5000亩,产量1.5万吨左右,当地批发价格为0.3元/公斤;余姚今年榨菜亩产5000公斤,产量45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榨菜鲜头收购平均价格0.48元/公斤,同比下降0.18元/公斤;慈溪雪菜今年价格曾一度从0.34元/公斤回落到0.16元/公斤。
浙江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高来鑫分析,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问题一方面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种植户多抱着“什么好赚钱就种什么”的心理,一旦某种农产品在市场收益不错,种植户们往往就出现跟风现象。
针对部分农产品滞销问题,省商务厅早已经开始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如与当地龙头企业、连锁超市合作,推动滞销农产品的销售。
据介绍,浙江省的“农超对接”机制实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目前省内共有50家超市和400多家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农超对接”。 王蓉蓉 罗凰凤
财经时评:产销对接 不通则痛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据媒体报道,在浙江海盐,包心菜跌到3分钱一斤,买瓶可乐的钱,可以拉走一三轮车的包心菜了。同样是包心菜,因为请人工收割一天要花上百元,入不敷出,上海农民干脆开拖拉机碾掉百万斤卷心菜。伤心的泪,挂在菜农的脸颊。在山东历城,唐王镇村民韩进因种菜亏损累累,绝望之余上吊自杀。
菜农之痛,在于不通。首先是蔬菜产业链上的信息披露不通;完整、权威的产销信息,尤其是播种季前后,田头、批发及零售之间的供求信息不通。其次是产销对接不通,中间流通环节左右着蔬菜供销大势,产与销、农与超之间难以直接对话。
让一些城里人难以理解的是,去年菜农因蔬菜减产赚了钱,今年却要因为丰收而亏钱,更要为全国南北丰产埋单。这岂不是中学课本里《多收了三五斗》的现代升级版吗?还有怪圈,城里餐桌上菜价高企照旧,在价格飞涨之下,菜农、收购商、经销商、零售摊贩等多个流通环节,都说自己赚不到钱。向来“熙熙攘攘只为利往”的二道贩子,这回也受了点小伤。
当然,横比竖比,谁都没有上游的蔬菜生产者受的伤重。
由于菜农在产业链中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所以比较容易受伤害。此前,各媒体关于政策层面如何终结暴涨暴跌,在市场信息对称方面,政府如何有所作为,已经有很多真知灼见。本文就不再叠床架屋或赘言了。
市场的终要归市场。笔者想探讨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如何让菜农丰产又丰收,走出持续了20多年的“多了多,少了少”的怪圈。
在眼下的市场环境和资本语境中,菜农抱团成立合作社,有条件的种植大户干脆成立股份制公司,尽量实现产销的有效对接,是避免市场波动、尽可能不受伤或少受重伤的现实途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今年如此惨淡的市况下,浙江依然有一些乡村的菜农把大白菜、包心菜、萝卜卖出了合理的价格,而不是三分五分的地板价。究其原因,这些村民早已自发组成了合作社(甚至股份公司),大大提升了集约化种植、物流配送能力,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了农超对接。大型超市需要保质保量、价格适中的原产地蔬菜,合作社(及背后的农户)则希望在销售环节上能够更省心,价格方面有所保障。
打个比方,这有点像期货里的“套保”,菜农通过此销售模式,每年能拿到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削峰填谷,总体是扯平的。去年好光景也没暴发,今年也不用为田头菜卖不动揪心。菜农能稳坐家中,吃点小酒看看电视。这不是民生工程是什么。
产销对接,除了目前大力推广的农超现状之外,尚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这样一来,产比销多农比超多的对接就是一个“倒喇叭”,总是大超市大商家处于“买方市场”,挑挑拣拣,心理优势愈积愈厚。城里面另两个蔬菜消耗大户——农贸市场、饭店酒家由于各有其难言之隐,一时很难对接起来。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为第三产业反哺农业留出空间,鼓励农贸市场的摊贩扩充进货渠道,鼓励餐饮业走进产销对接的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