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要闻
![]() |
七代人的“个人史记” 共证共和国巨变 2009-08-12 13:02
襁褓里的日子比蜜甜 ■ 半月谈记者 陈钢 采访对象:陈好雨、石和钧,均2009年生 2009年5月29日深夜,陈好雨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诞生了。第二中午她开始睁开眼睛,看着病房里的一切——当然,她的视力还看不到多远。吃母乳的时候,她还时不时抬头看看妈妈。 陈好雨的奶奶说:“现在的孩子营养多、长得好,刚出生就能睁眼。原先的孩子出生后身体弱,两三天才能睁眼。”在医生的指导下,母亲阿丽吃了叶酸、补了钙、补了血。饮食上,新鲜蔬菜、水果、肉类、干果从没有间断过,此外还喝了两大罐孕妇配方奶粉。 因为“伙食太好”,再加上比预产期晚出生了8天,陈好雨出生时体重达到7斤1两,头发长到了耳根,指甲也已老长。身体偏胖、头发偏长,又逢夏日高温,月子里的陈好雨常常长痱子、出湿疹,烦躁不安爱哭闹,好像是在埋怨妈妈:“看看看,吃得太好了也受罪!”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每个准父母的最大心愿,医学的发展为此创造了越来越完善的条件。“从怀孕到出生,我们陈好雨经过了12次医院检查,血常规、唐氏筛查、孕期血糖检查,还有每一次的胎心率、体重、血压、腹围、胎位监测,可以说是全程监控、万无一失。”回想起怀胎十月,陈好雨的妈妈阿丽深有感触地说。 石和钧的出生也经历了类似的繁复检查。他在妈妈肚子里7个多月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张“照片”——四维B超图片,胖嘟嘟的模样清晰可见,小手小脚的特写也保存下来了。他姥姥说:“现在的科技真高明,我们那时候都是生了才紧张地数孩子的手指头,看看有没有问题。” 陈好雨出生时,因为胎位不正,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努力也没能顺产,后来紧急做了剖宫产手术。阿丽说:“放在以前,这就是难产,危险很大。现在医院有了完善的方案,我和孩子都没有出现什么危险。”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近几年的宝宝基本上都像陈好雨和石和钧一样,是在医院出生的。即使像陕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省份,从今年5月开始,也全面推行了农村孕妇住院免费分娩制度。 如何呵护陈好雨、石和钧们健康成长,是陈父石母们最费心的事情。每次换上干净的尿布,陈好雨都能安静一会儿。现在,陈好雨已拥有20多块纯棉、纯白的尿布轮换着用,每天晚上还要使用两三片纸尿裤。而在陈好雨父亲出生的那个年代,大多就是利用废旧衣物裁裁缝缝当尿布使用。 除了专用尿布,奶瓶也是宝宝每天必用的物品。奶瓶的功能日趋多样,陈好雨的奶瓶有一个母乳实感类型的,有一个防胀气类型的。前者防止她挑母乳或奶瓶,后者防止喝奶粉或喝水时吸入空气而引发吐奶。 父母们对宝宝成长的重视,也使得各种母婴网站和五花八门的孕产杂志、书籍应运而生。石和钧的妈妈阿方在刚怀孕时就开始上网收集信息,各种母婴网站让她几乎看花了眼:“我注册了好几家网站,隔一段时间就上网搜集信息,购买最新的孕妇专用营养品和用品。” 在这种旺盛需求的带动下,“孕婴产业”成了当前热门的新经济名词。在西安一些医院附近,几乎半条街都是孕婴店,年轻的父母们挎着购物篮手拿购物清单,不停从架上取货。陈好雨、石和钧们躺在婴儿车里,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浑然不知自己又将享用什么新产品。 今年7月15日,一个半月大的陈好雨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下水游泳”,时而扑腾起水花,憨态可掬地完成了20分钟的游泳锻炼。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尽管游一次要花50元,但前来光顾的婴儿们仍是络绎不绝。在年轻父母心里,宝宝健康成长的内涵,已不止是吃好睡好不生病,更包括身体素质提高和早期智力开发。 音乐是另一重要育儿科目。阿丽说:“怀孕后,我就买了各种胎教CD,准备了近百首音乐和歌曲,每天都听一会儿。陈好雨出生后,似乎也对音乐特别有好感。有时哭闹不止,打开CD后,她的情绪突然稳定下来。有时候她能睁着眼睛,默默地一连听五六首歌曲。” 在陈好雨生活的小区,有的孩子一岁半就开始进入早教班,每周上一次课。阿丽说:“现在孩子的起跑线越来越靠前了,我们将来也可能考虑让孩子上一上早教班。”陈好雨的奶奶说:“以前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现在的孩子简直是在‘蜜罐’里泡大的。” 编辑:宁波 来源: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