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要闻
![]() |
七代人的“个人史记” 共证共和国巨变 2009-08-12 13:02
教书三十年,感觉像在飞 ■ 半月谈记者 叶建平 采访对象:胡宗突,1959年生,成都市新都一中校长 个头不高,很瘦,生于教育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教书育人成了胡宗突一生的梦想。1977年,高中毕业的胡宗突终于圆梦,进入成都市新都区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曾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教育岗位,但教育事业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的心舍不得离开这片天地。”在胡宗突看来,教育事业60年变迁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腾飞的历程。 胡宗突的初、高中时代在新都大丰中学度过。据他回忆,当时的大丰中学,教学条件在当地还属于中等偏上,但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讲台,再也找不出其他任何教学设备,实验室更是想都不敢想。“记得过去,一堂课结束,老师全身上下满是粉笔灰,现在的教学条件好多了!”如今,胡宗突所在的新都一中,不仅设有化学、物理、生物、电教等科目的实验室,还利用政府近两年投入的几百万元,为每间教室配备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胡宗突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应当是学校运动场所的变化:“我喜欢运动,特别是跑步。在我读书的时候,国家穷,学校条件差,大多数学校连操场都没有,体育课跑步都拉到马路上进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条用碎石铺起的马路,不仅跑起来脚特别痛,而且每次跑完步,汗水夹杂着尘土,整个人就像从泥土里钻出来一样。现在,国家富裕了,学校建设跟上了,哪所学校没有操场?在我们新都区,每所学校都拥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场,绝大多数都是塑胶的。”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不仅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随之加强。“过去,一个老师教几门课,数学老师往往兼体育老师,而且大多像我这样‘不专业’。”“现在不同了,国家兴办了那么多所高水平师范院校,老师专业多了。” 30多年的教育工作,让胡宗突目睹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体制的变迁和完善使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公平权利。“我们读书时,一个年级才100多人,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家里穷,读不起书。每次交学费的时候,我身边许多同学就整天愁眉苦脸,卖鸡卖鸭交学费,也有不少中途辍学的。1986年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法后,教育成了公民享有的一项权利,近年来义务教育更是走向了免费时代。” 除了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教育领域的渐次开放也让胡宗突记忆犹新:“早在1984年,新都一中就与日本城南中学进行了交流,当时我在学校负责行政工作,第一次出国,参与讨论的课题是人口教育。”如今的新都一中,不光是走出去,还请进来,聘请了5名外籍教师给学生上英语课。每一学年,学校都会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普通老百姓一样,胡宗突的待遇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着巨大变化:“过去把教师称为‘穷书生’,这话是有道理的。记得1977年刚参加工作时,我的月工资是45元,直到80年代中期,家里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那时候,哪有彩电?哪有电话?更别说小汽车了。” 在胡宗突看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是教师待遇的“突变期”:“1990年,我买了一台18英寸彩电,花了1300多元,这钱可是从我1977年参加工作时就开始攒的,攒了10多年还差好几百,最后还是家里资助才实现了彩电梦。但1995年以后,我的收入就多多了,工资加工作量津贴,每月在2000元以上。” 如今,身为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掌门人,胡宗突住在学校过去分的老福利房里,家中电器一应俱全。“教师住房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家家都有房,都搬进了高楼大厦。这种幸福生活,在我刚刚执教的那个年代,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