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周小璐)“在精准扶贫上,企业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精准把握扶贫‘脉搏’。通过搭建平台展示产品,联合企业家成立公益基金会,开展产业投资等方法,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岗位,为精准扶贫创造一池活水。”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陆标、桂千金、朱虹、李欣蓉在南通三建集团举办的“全国人大代表夜话企业社会责任与精准扶贫”的座谈会上得出以上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陆标、桂千金、朱虹、李欣蓉在“全国人大代表夜话企业社会责任与精准扶贫”的座谈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摄
“说起扶贫,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西部、是农村,但是经济发达地方,也存在零星的贫困,这个贫需要更精准地扶。”来自无锡山联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朱虹介绍,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多数是因病致贫,除了不断完善社保体系,还需要社会公益的力量参与。
“农村的扶贫,短期靠输血,长期要靠产业。我们大学生村官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把乡村的旅游、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把产业留在村里,让产业发展的成果由村民来共享。”朱虹说。
“其实农村的资源很多。”来自江西贵溪樟坪畲族乡黄思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桂千金介绍,像她所在的江西农村,自然资源很丰富,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旅游、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很缓慢。
“自然资源禀赋丰厚的地区,精准扶贫应该抓产业发展。”桂千金介绍说,自己所在村就有上万亩的毛竹林,冬春两季有竹笋、毛竹成材可以做建材,经济效益前景相当看好。“但是光有资源,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仍然制约着村民增收。”桂千金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委委员李欣蓉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修路时,连“一事一议”的基本款项都筹措不出,李欣蓉提出,企业可以借助公益基金的模式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用小资金撬动大资源,在注入企业的公益资金,解决村民修路的基本款后,再申报国家“一事一议”项目的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陆标结合自己的扶贫案例传授了精准扶贫的经验,他认为农村扶贫应该根据贫困类型分别扶植:一类是紧跟村两委,但是欠缺产业方向的;二类是能引领欠缺致富技能的;三类是确实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学致贫的。陆标建议,对于前两类,要把高附加值的产业引进来,把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流转,把农村的产业搞起来。对于第三类贫困,不能造血,就只能输血,提供公益帮扶、低劳动强度岗位,帮助改善困境。
南通三建集团董事长黄裕辉认为,企业在精准扶贫上能做的事情很多,用市场化的手段,能更精准地把握扶贫的“脉搏”。
“对于农村资源丰富的,我们可以搭建平台、展示产品,把产品销出去;资源欠缺的,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的处境,为下一步引入产业提供基础。”黄裕辉建议,企业还可以邀请企业家成立基金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产业投资,金融、技术扶持乡村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产品销售困局,通过与大学生村官合作,多管齐下,创造一池精准扶贫的活水。
著名公益人士、“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中国首个博士公益社团中国知行社副社长、执行秘书长苏贺,中国村社促进会相关领导等
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