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国内新闻
杨兴平委员:扶贫不要搞形象式扶贫 还要防返贫
2016-03-13 16:24:00
 

全国政协委员杨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3日电 (人民政协网记者 高杨) “精确扶贫”为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明了战略方向。然而,中国多年扶贫实践表明,由于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影响,很多扶贫对象脱贫后,经过一定年限又重新退化、反弹,出现再度贫困,被称为“返贫”现象。“返贫”不仅影响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念,还可能影响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此,在本次全国,部分委员认为,在抓精准扶贫时,不仅要注重脱贫工作,还要防止脱贫后返贫问题,只有脱贫与防返贫“双棋并举”,才能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一户也不能少”。

  摸清贫困底数才能做到“精准扶贫”

  在民盟界别讨论会上,很多委员认为,现在各级政府及扶贫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认识到新的扶贫攻坚的艰巨性,并“瞄准”了扶贫攻坚中的核心问题即精准扶贫。“但要想做到精准扶贫,首要问题是政府要知道贫困人口、贫困原因、贫困类型”。

  鲍义志委员认为,针对贫困户认定中存在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问题,建议在精准扶贫实施之前,一定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动态进入和退出。要以精准考核助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工作取得“四个转变”:即“瞄准区域”转变为“瞄准个体”,从“养懒汉”转变为“扶真贫”,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软任务”转变为“硬约束”。针对如何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他认为应该结合实际,制定贫困户识别办法和标准,使精准识别工作更趋科学化、定量化。同时加大“精准识别”流程规范性和民主性,使扶贫对象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冉霞委员认为,精准扶贫还要精准判断脱贫的多样性需求。她说,除了对贫困群体的识别以外,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解决贫困群体“需要什么”的问题。“不能说现行扶贫开发的措施都远离了扶贫的需要,总体上来说,产业开发、移民搬迁、信贷扶贫等都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政策,但核心是不同地区的贫困人口需求完全不同,能解决他们贫困问题的措施也是不同的。脱贫、返贫时有转换,根据多省调查,贫困人口脱贫后经过一段时期又重新陷入贫困,原因是多样化的。

  其一,因灾返贫。贫困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旱灾、水灾、雹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刚刚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遇灾害就会重新返贫。

  其二,因病返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由于医疗保险尚未全面铺开,医疗费用全需患者家庭承担,如果家庭中有一人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将使刚刚摆脱贫困的家庭债台高筑,从而影响自我发展能力。

  其三,因学返贫。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生就读期间的费用由原国家负担转为学生家庭投入。子女的培养费用,成为一个贫困家庭最大的负担。

  此外,也有因为超生返贫、因婚返贫。以及有的是扶贫时的“疗程”不够,没有让“贫病”彻底断根;还有的“脱贫”不真实。这种不真实的原因不是作假,而是贫困地区内评价贫困时是在贫困户里面选贫困户,俗话就是“矮子里面选将军”,因为选择对象本身就是贫困户,而充其量也就是比其他贫困户稍微要富一些,但其实它离国家脱贫标准还有很远距离。 

  脱贫与防返贫同样重要

  精准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各地应该如何备战,如何做到既要精准脱贫又防止不让让脱贫者再返贫?来自民盟界别的王文娅委员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继续派驻扶贫工作队,输血扶贫与造血脱贫要并行并重,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并运用法律法规手段管理扶贫资金,严格追究责任,对革命老区更多资金、项目、政策等倾斜。

  来自新闻出版界别的李国华委员则表示,精准扶贫需改变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用途,除一部分用于直补农民外,其他可用于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更多涉农贷款,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改变农民意识,提高扶贫资金效率。


编辑:小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