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杨茜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杨茜 见习记者李川 实习记者李佳骏)“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的教育方式所致。”针对近些年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行为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部分从小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经常会把学习成绩当做改变人生的唯一渠道,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学生加了很沉重的包袱。这都容易令其难以承担,最终走向极端。”王志刚说。
王志刚认为,“校园文化和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对于学生走向极端可以说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个人走向极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通常提前都有苗头。对此,我们的辅导员、同学、心理教师应该早些发现察觉,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杜绝,但在这方面学校确实应该加强工作。”
王志刚表示,心理阳光的人一般不会走向极端,但如果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加之周边环境给予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学生走向反面。为此,王志刚建议家庭、学校、社会舆论等各个方面不应总对高分学生大加渲染。“考试分数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分数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其他方面什么都说明不了。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他的社会贡献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说社会环境很重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中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如何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王志刚指出,“在学校里面配备心理咨询师很有必要。再就是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养成一种阳光的心态,借此来缓解、疏通学生潜藏在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