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新浪环保联合主办的“2012绿动中国年度盛典——见证环保绿能量”活动在北京落幕,池州市与青岛、福州、扬州等六城市一起荣膺“绿色城市”称号。
这仅是池州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硕果之一。
圣境九华山,千载杏花村,浩荡长江水,魅力生态城。生态是池州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池州市主打“生态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锐意探索:在发展理念上,提出 “保一方好山水,富一方老百姓”;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五位一体、生态优先”;在发展空间上,强调“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城市,力争走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前列。
时间回拨到去年3月份,在多次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池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确定了“两步走”的具体目标,即:到2015年,努力建成国家生态市,力争在生态建设上领先全省、全国;到2020年,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池州发展的行动纲领、发展道路,成为池州市上下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
生态池州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池州市围绕国家和省重点支持政策,推出86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是池州重建杏花村的圆梦之举,更是池州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描绘美丽池州蓝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12年池州市委、市政府启动杏花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以来,各项工程快速推进,特别是随着436亩杏花基地项目的建成,古时杏花村“十里烟村一色红”的美景更加清晰,池州人心头萦绕的杏花村之梦更加贴近。截至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青阳县绿色能源建设示范县、十八索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贵池区和东至县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等23个项目已开工,到位中央和省专项资金7个多亿,并成为安徽省首家获批的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和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齐山—平天湖创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30个项目已上报到国家或安徽省待批,正在跟踪落实并取得进展;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29个项目正在加快进行前期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在产业选择上,池州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等“两高一首”产业,其它与生态环保理念不相适应的产业和企业该升级的升级、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去年以来,池州市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近百个,在平板电脑整机、终端芯片等应用领域已显现集聚发展势头,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安徽省前列。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按照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方向,确立了让九华山“龙头”昂起来,让杏花村为主体的城区旅游“龙身”活起来,让县区乡村生态旅游“龙尾”摆起来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格局。2012年池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收入2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40%。在发展农业上突出生态、高效特色,12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个县区中有3个建成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2个建成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
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池州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凸显山水相融的城市风貌,着力打造环山抱水、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确定“滨江环湖、山水相融”的城市布局,启动城市森林公园、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清溪河综合整治,开通清溪河三大水系贯通工程18公里水上观光游线,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精心实施《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努力将池州市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家园。现已评定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新增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
行尽池城皆是景,一池山水满城诗。目前,池州在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 “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创建工作,努力把池州建设成为一座“水在城中、山水相依、文脉相承、人与自然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绿城,在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中率先取得突破。
(池州日报社记者 金立平)
(编辑 马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