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9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城市坎昆揭开帷幕。来自全世界19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将在坎昆就新的气候公约展开为期两周的讨论。目前会议还处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工组会议阶段,会议进展情况如何。
从29号开始,坎昆气候大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工组会议已经展开。各方代表在会上围绕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转让等议题表达各自不同的主张。77国集团加中国的代表说,应当坚持“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并称,发达国家应率先带头减排。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最不发达国家代表的赞成。
小岛国集团的代表就表示,如果全球气候谈判的结果没有考虑小岛国的利益,他们将拒绝接受。而非洲集团、玻利瓦尔联盟等其他发展中国家集团则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诉求、历史责任、技术转让等问题,在本次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回应。而面对发达国家在提供资金方面一直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行动的透明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原则,发展中国家由于担心自己在这过程中主权受损,对此也没有做出回应。
在每次气候大会上,都有非常多的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我也刚刚对“绿色和平”组织官员杨爱伦进行了采访,她说,由于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原因,本次坎昆气候大会的外部大环境并不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因此,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她更希望各方能够在一些细节上得到落实,以便能为明年在南非举行的气候大会打下基础。
她说,虽然去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就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目标达成一致:就是说,全球平均气温不应当比工业化前高出2摄氏度,即“2度共识”。但此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并没有通过相关法律,确保这一共识的落实,这使得各方在哥本哈根达成的一致更像是一份空头支票。
她主张,虽然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并不积极,但发达国家不应当躲在美国之后,应当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前,英、法、德三国已经呼吁欧盟将2020年的减排目标提高到30%,代替目前的20%。杨爱伦说,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欧盟的姿态还是相对比较积极的。
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全世界都给予会议极大的期望,但会议最终在失望中落幕。本届坎昆气候大会相比于去年哥本哈根会议明显低调了很多,各国媒体对本次大会普遍都不抱有太高的期望。我在现场与一些外国同行聊天,他们普遍认为这次坎昆会议能取得的成果相当有限,要想形成一份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那更是天方夜谭。一位英国记者就对我说,主办方糟糕的组织工作,使得记者们每天不得不搭乘好几趟摆渡车,疲于奔波在酒店、新闻中心和会场之间,这一切与现在气候大会的形势一样混乱,各方代表还是各执一词,并没有多少相互妥协的迹象。
在全球气候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有媒体甚至开始质疑通过联合国渠道来解决气候问题是否可行。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就报道说,联合国气候组织究竟在这次坎昆气候大会上能够扮演多大的作用,已经开始有人都打出了问号。更有人怀疑通过联合国来制定一份全球性条约解决气候问题这条路究竟能否走得通。
但是在众多媒体的悲观情绪中,也不乏一些相对乐观的观点。印度就有媒体报道说,在坎昆追求完美的结局,这并不现实;但是在一些可行目标上,比如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 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上,各方还是有望能够找到一些共识的。(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