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自主创新闯出南京模式
[ 2007-03-03 15:52 ]

【思路篇】树立“大科技”概念,选择适合资源禀赋和制度条件特点的创新模式,南京在自我审视中寻找突破口,打通科教资源的生产力通道:

拥有各类普通高校38所,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4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2005年在校本科生50.37万人,在校研究生5.75万人……南京的城市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科教人才资源是南京的优势所在。

在已有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走向“科技依托”,从“南京制造”走向“南京创造”?自主创新,为南京又好又快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让我们回顾一下南京一年多来的思考与探索——

2006年春节刚过,南京历史上首次自主创新大会召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被确定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同年4月,全省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南京迅速行动,志当江苏的“领头羊”。自主创新,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方向确定后,关键在落实。从2006年初开始的一系列调研,到年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从走访高校院所寻觅发挥科教资源之策,到深入企业园区探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强力推动。

一年来,南京在自我审视中寻找突破口,完成了一次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大统一,更完成了一次发展模式和路径上的大抉择。

罗志军在南京工业大学调研时说,南京有这么多高校、研究院所,依靠南京的科技优势,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现创新资源对接,南京一定能够走出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思路随之开阔,步伐随之加快。

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创新创业创优蔚然成风。科技主管部门一时门庭若市,各相关部门主动登门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之策。科技创新,不再是科技主管部门一家唱的独角戏。“大科技”观念深入人心,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联动协作,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江宁区与南航大联合做大航空产业链、南理工与白下区实现产业对接、南大与仙林大学城共同建设国际高教园区、省农科院与六合区共建波尔羊基地……把优势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做法亮点频出。

联动协作,打破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瓶颈,也打通了科教资源的生产力通道。市长蒋宏坤说,要把加快“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建设落实到产业的创新发展上,落实到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上,落实到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上,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的优势、产业的优势、发展的优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