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野史《赵飞燕外传》所记,飞燕本是汉宫中一名歌妓,由于身轻善舞,深得汉成帝喜爱,召入宫中被封为皇后。飞燕后来又将妹妹赵合德引入宫中,推荐给成帝,封为婕妤。不久,成帝专宠合德,而冷落了飞燕。二人虽都是体香貌美的绝世佳人,但体香的来源却不一样,以至竟因此而导致了一场争宠的宫廷悲喜剧。
据说成帝曾私下里对人讲:“后(飞燕)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于是飞燕为了和体有“天香”的妹妹争宠,夺回自己失去的地位,便想尽办法来增添体香:“浴五蕴气香汤,踞通香沉水座,燎降神百蕴香,傅华百英粉”。这个故事表明女性的体香有天然与人工之别,但遗憾的是这种“天香”并非人皆有之。
香妃的故事也可以体现对中国女性自然“体香”的推崇,据《清史稿·后妃传》中的容妃,维吾尔族人,于乾隆二十五年入宫,初封贵人,后升为嫔,又晋封为妃。清代野史中写道:“回部王妃某氏者,国色也;生而体有异香,不假薰沐,国人号之曰‘香妃’。”还说当时乾隆听说香妃美艳过人,中原无人可比,便命大将军兆惠举兵西进,一定要得到香妃。兆惠不负君命,将香妃捉到并送到了京城。
香妃入宫后,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但是,香妃并不喜欢宫廷里笼中鸟般的日子,终日郁郁寡欢,又因为“香”而被人嫉妒,所以很早就香消玉陨了。
一般的女性想要拥有诱人的体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来增添身体的香气,或者除去身上的难闻气味,以弥补先天不足。李渔承认了“国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认为薰染是正当的,“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
女性对于体香的重视,在《红楼梦》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在第六十二回中史湘云醉眠的情节中:
都走来看时,果见史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边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鱎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
史湘云喝醉了酒,为图凉快就在石凳子上睡着了,饶是如此,她还记得要“用鱎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可见薰香已经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希望通过薰香来锦上添花,在这一段中史湘云酣睡在花香中,就连蜂蝶也被花香吸引,怪不得惹人怜爱。
又如在第十九回中: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销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薰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毕。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
黛玉的体香令宝玉“醉魂销骨”,但是她却千方百计掩饰这种体香的来源,偏偏不让宝玉看自己的袖子,这体现了黛玉的一点小小心计,神秘的物件永远具有别样的强烈吸引力,如果谜底被揭穿反而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女性的闺房中香囊等薰香物件是密不示人的,除非她将自己的未来完全托付给某个男子,才会“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古代女子的增香之法,大致可以分为薰、沐二类。所谓“薰”,本义为薰草,又名佩兰、零陵香。关于薰草,《山海经》中记载说:“浮山有草焉,名曰薰。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薰是一种天然香草,有着增添香气和祛除臭味的用途,所以获得了中国人格外的青睐,古人或将它佩戴在身上,或榨出草汁涂在身上,或焚烧来取其香气。由于薰草的这种特殊的增香作用,后来也用“薰”来泛指其他的一些香草及其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