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孩子在巴黎当交换生
2016-03-17 11:51:56
 

  孩子大三第一学期要去巴黎政治学院交换学习,与很多中国家长一样,我们只看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生活能力毫不在意。出国的日子就要临近了,暑假里开始临阵磨枪,我们开始教孩子学习厨艺,每次把他从书桌旁喊到厨房,他也只是敷衍地切几刀蔬菜。我做红烧鱼时,顶多过来看几眼,领导检查工作一般。

  “这是什么鱼?”他认真地询问。“鲫鱼。”“这又是什么鱼?”过几天,在餐桌上他又发出了同样的提问。“还是鲫鱼啊,前几天不是刚吃了吗?”“哦,我就是记不住。鲫鱼是长海里的吗?”他又问。一个能记住很多外语单词的孩子,竟然对于餐桌上的鱼如此健忘、无知。

  孩子执意要自己去北京国际机场,说不用家长送行。孩子起飞那天,我们躺在家里,只能靠辗转反侧的想象送别孩子,那夜,想到孩子拖着重重的行李箱独自去欧洲,中途还要转机,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孩子巴黎落地后,第一时间给我们发了微信照片。再给我们发照片就是转天了——他回国后才告诉我们,他刚拍完法国地铁,手机就丢了。

  在巴黎的学习还算轻松,孩子赶上了十几天的秋假,他买了欧洲的地铁通票,去了德国,然后东行,游历了几个东欧国家,无论我们怎么恳求,他在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瑞典驻留时,只给我们发了几张风景照,他说,他不愿意出现在照片里破坏美好的风景。后来他去别的国家也是如此。在捷克,他偶遇了一个在捷克本科即将毕业的中国河南女孩,这个女孩被我们全家称为女神,孩子告诉我们,女神高中在美国读书,本科学习到了捷克,当时刚被法国里昂大学录取为硕士生。女神精通五门外语,高中时代就出版了两本著作。孩子对一个同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首次。女神翘课陪孩子游览了捷克后,还相约寒假在瑞典再同游。

  “不过,女神不好看,我们只是好朋友。”在我和孩子的妈妈热情地想象孩子邂逅的这位女神时,孩子及时给我们泼了冷水。

  巴黎枪杀案发生的那几天,很多朋友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搞得我们比远在巴黎的孩子还紧张,他每天安慰我们,说自己很安全,也会注意安全。

  在巴黎的学习,到12月中旬就结束了,他迎来了寒假,然后就去了北欧,与女神在瑞典相逢,同游的故事,到回国后才与我们提起。

  回国那天,他还是不让我们深夜去机场接他,他说,有北大同学欢迎他归来。

  回家后,他才告诉我们,他在短暂的四个月的交换学习中,一共游历了19个国家,其中包括伊朗。去这些国家,基本都是独自出行。他因为可以背诵《古兰经》,收获了在伊朗的友情。前几天,他写了唯一一篇七千字的游记《一路伊朗》。

  至于孩子在这四个月怎么吃饭,怎么做饭,我们已经不太关心,因为他回来时,体重基本没啥变化,他只告诉我们,法国的牛奶很好喝也很便宜,他每天喝一公斤。

  我一直认为,青年时代的远游经历,会打开一个人的人生视野,极大提升人生的格局,比如诗仙李白的出蜀,比如鲁迅先生的日本学医。孩子的独立自立能力的综合提高,就是我们家长所期待的交换学习最好的收获吧。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