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我没本事营造一片蓝天,但有能力营造一片绿地”——太行山上“新愚公”郭镇忠植树记
2016-03-16 22:05:08
 

  新华网石家庄3月16日电(记者曹国厂 高博)一位退休老人,7年守望,用自己近乎固执的坚持,为家乡的大山披上了绿装。今年63岁的河北省邢台县林业局退休干部郭镇忠,7年来凭着一双胶鞋和一把镢头,绿化荒山近6000亩,栽树42万株,修路21公里,凭着一股执拗劲儿,硬是把光秃秃的荒山绿化得林丰草茂,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太行山“新愚公”。

  主动请缨治理家乡缺水荒山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河北省邢台县西黄村镇北会村的彩虹山上树木已开始抽芽吐绿,焕发出勃勃生机……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太行绿”,浸透了郭镇忠7年的心血。

  邢台县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到45.5%。但地处太行山东麓低山干旱区的彩虹山,属于红砂岩和石灰岩接合部,是典型的无林区和疏林区断带。2009年,从小生长在太行山里的郭镇忠从邢台县林业局退休后,怀着绿化家乡荒山的理想,承包了近6000亩山场。

  彩虹山山场立地条件差,平均年降水量仅40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在彩虹山上栽树,一是要科学植树,二是要守望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荒山上植树成功。”郭镇忠说,“山上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开采困难,低水高调费用太高,要植树,必须首先解决缺水难题。”

  郭镇忠根据山场地理位置对集雨工程进行了创新,自己设计创作出“长藤结瓜、互连互通、汇集自如、自流灌溉”的集雨工程网。

  “集雨工程既解决了降雨分配不均的问题,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是一项节能环保工程。”郭镇忠形象地称之为:“天上下雨山上流,冲走沙土变秃头,窖池塘坝齐集雨,栽树浇地不犯愁,节能便利又环保,满山树木绿油油。”

  独创高存活率整地造林模式

  郭镇忠踏遍山场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山场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独创了石漠化整地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模式、大坑客土整地造林等五种整地造林模式。

  比如,遇到石头多的地方,郭镇忠就在石头层上开凿大坑,将开挖出来的石块围在坑的周围,再往坑内填客土,每坑栽植10棵侧柏或油松,他把这形象地称为“大坑客土整地造林模式”。

  “石板压草,水土不跑,枯草腐烂,变成肥料。”郭镇忠说,山上的侧柏,就是这样一棵一棵栽上去的,如今这些侧柏有的已经长到两米高,翠绿挺拔。

  郭镇忠营造的42万株树木,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为了育好苗,郭镇忠带着家人到周围乡村采集侧柏、国槐、椿树等优良树种的种子,并远赴山西采集油松种子。他把一棵棵苗木当成自己的孩子,从采种、催芽、播种到苗木管理、出圃,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管理,珍爱有加。

  近几年来,郭镇忠繁育的苗木除满足自己需求外,对外销售300多万株,还无偿为当地群众提供苗木2万多株。

  7年守望愿还太行山一片绿色

  郭镇忠的绿色梦想经历了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过程。从2009年承包山场开始,为了减少人员开支,节约治山成本,郭镇忠身兼数职,既是技术员、生产队长,又是司机、后勤部长。

  “天明出征,日落收工,一身臭汗,浑身轻松。”正是郭镇忠日复一日治山劳动的写照。7年来,郭镇忠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了山场的每一寸土地,为了上山栽树,他的胶鞋不知换了多少双,镢头不知换了多少把。

  粗糙带有裂口的双手是他绿化荒山的见证。他的辛苦为他赢来了诸多荣誉:全国营造林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郭镇忠对治山标准、栽树质量要求严格,但对上山帮忙植树的村民却处处关心。夏季造林时,酷暑难耐,为了防止天热中暑,他每天都为村民准备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几年来,喝了近1万多瓶藿香正气水。郭镇忠笑着说:“我们栽的树之所以成活率高,是藿香正气水浇灌的。”

  郭镇忠的家在城市,但他在家住不上几天,就到半山腰的土房子里一住就是一个月,昔日的朋友也疏于联系。

  一些朋友曾开玩笑表示,“郭镇忠是不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年都见不着面。”一位老同事给郭镇忠打电话:“听说你栽了那么多树,你还想活100岁,能赶上做棺材用。”他幽默地用一首打油诗回敬:“栽树不为做棺材,意在修身养心态,栽树不想发大财,只为营造好生态。”

  “我没本事营造一片蓝天,但我有能力营造一片绿地。”郭镇忠说,他有一个“绿色晚年”的愿望,想带动更多人投入太行山综合开发治理,把“滴水必拦蓄、寸草必保护、寸石必利用、寸地必绿化、寸山变寸金”的治山模式推广出去。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