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郭镇忠7年绿化荒山近6000亩
2016-03-11 12:39:50
 

  新华社石家庄3月11日电(记者曹国厂、高博)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河北省邢台县西黄村镇北会村彩虹山上树木已开始抽芽吐绿,焕发出勃勃生机……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太行绿”,浸透了郭镇忠7年的心血。

  今年63岁的郭镇忠,7年来靠着胶鞋和镢头绿化荒山近6000亩,栽树42万株,修路21公里,凭着这股执拗劲儿硬是把光秃秃的彩虹山变得林丰草茂。

  邢台县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但彩虹山地处太行山红砂岩和石灰岩接合部,是典型的无林区和疏林区断带。2009年,郭镇忠从邢台县林业局退休后,带着绿化家乡荒山的想法,承包了近6000亩山场。

  彩虹山山场平均年降水量仅40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郭镇忠,在彩虹山上栽树,一是要坚持科学植树,二是要守望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荒山上植树成功。

  “彩虹山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开采困难,低水高调费用太高,要植树,必须解决缺水这个难题。”郭镇忠说。

  郭镇忠对集雨工程进行创新,他根据山场地理位置,结合汇水面积大小,开挖拦水渠,层层拦蓄,在汇水集中处建水窖、蓄水池,实现互联互通,汇集自如,自流灌溉。

  杂草滤水,鱼鳞坑存水,水平沟拦水,窖池蓄水,使洪水不下山,水土不流失。几年来,他共建设水窖、蓄水池和塘坝9个,蓄水量达到6万方,满足栽树用水的需求。

  在山上种树,高标准整地是关键。郭镇忠踏遍山场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山场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独创了多种整地造林模式。

  比如,遇到石头多的地方,郭镇忠就在石头层上开凿大坑,将开挖出来的石块围在坑的周围,然后再往坑内客土,他把这形象地称为“大坑客土整地造林模式”。

  “石板压草,水土不跑,枯草腐烂,变成肥料。”郭镇忠说,山上的侧柏,就是这样一棵一棵栽上去的,如今这些侧柏有的已经长到两米高,翠绿挺拔。

  郭镇忠营造的42万株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高成活率离不开郭振忠的亲自育苗。他不仅到周围乡村采集侧柏、国槐、椿树等种子,还远赴山西采集油松种子。近几年来,郭镇忠繁育的苗木除满足自己需求外,对外销售300多万株,还无偿为当地群众提供苗木2万多株。

  郭镇忠对治山栽树要求严格,但对上山植树的村民却处处关心。雨季造林时,酷暑难耐,为了防止中暑,他每天都为村民准备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几年来喝了1万多瓶藿香正气水。郭镇忠笑着说:“我们栽的树之所以成活率高,是藿香正气水浇灌的。”

  “天明出征,日落收工,一身臭汗,浑身轻松。”正是郭镇忠日复一日治山劳动的写照。7年来,为了上山栽树,他胶鞋不知换了多少双,镢头不知换了多少把。他的辛苦为他赢来诸多荣誉,全国营造林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没有本事修复一片蓝天,但我有能力营造一片绿地。”郭镇忠说,我有一个“绿色晚年”的愿望,想带动更多人投入太行山综合开发治理,把“滴水必拦蓄、寸草必保护、寸石必利用、寸地必绿化、寸山变寸金”的治山模式推广出去。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