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贾松海: 一亩园顶十亩田
2016-02-25 08:46:06
 

贾松海收拾晾在院子里的玉米芯。

  本报记者 高敏娜 摄

  □本报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春节还没过完,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白音特布斯格嘎查的贾松海就开始忙活起来,收拾起晾在院子里的玉米芯。

  “3月20号左右就得开始给水稻育苗了,然后可就闲不着了,又得忙一年。”贾松海说,“每年6月份到10月份是最忙的时候,除了要干地里的农活,每天四五点,就得开着三轮车,去早市卖自家院子里种的菜。”

  贾松海家不到3000平方米的院子,去年为他们家增收了4万多元钱。“买菜籽也就花了200块钱,两袋海洋生物肥就够了,可比种水稻的投入少多了。就拿我们家角瓜说,差不多种一棵秧就能收入20块钱,要不然大伙都说‘一亩园十亩田’呢。”精打细算的贾松海说,这园子每年能给他们省下不少买菜钱。

  “现在村里实施‘十个全覆盖’,路铺好了,房子修好了,我们想的就是好好过日子。”贾松海笑着说,这2年家里变化也挺大,光是他的运输工具就升级换代了好几次。“最早我是骑自行车卖菜,后来换了摩托车,这2年都开上小三轮了,你说这变化大不大?以前进城路不好走,坑多,现在可是方便多了,送菜到街里也就40多分钟。”

  除了肯吃苦,“种园能手”贾松海也有着不少自己独有的小诀窍。在他看来,要让家里院子这块有限的土地产生出最大效益,最重要的就是跟紧市场,多样、多茬种植。“我院子有的地方差不多要种三四茬菜,辣椒、茄子、茼蒿、菠菜、黄瓜啥都有,光豆角就种6种,啥卖得好我就种啥。”贾松海说,村里差不多每家院子都有1000多平方米,由于他们家种得最好,得钱最多,周边街坊四邻都跟着他来种。

  “我琢磨着过一阵在院子里扣上一个大棚,这样打个时间差,能多挣不少钱。”对于下一步怎么发展,贾松海心里早就有了规划。他说,现在农村条件也不差,只要你在家别闲着、别待着,肯定有钱赚。

  【记者手记】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农区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乌兰哈达镇白音特布斯格嘎查百姓,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土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拓宽了各家各户的增收渠道,也让这美丽乡村变得更有内涵,更有魅力和活力。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内蒙古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