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客家人:乡愁是一声清远的笛音
2016-02-10 12:45:46
 

  新华社福州2月10日电(记者刘娟)正月里的客家,爆竹声声,弦乐不断。记者来到客家首府——福建省长汀县,感受浓浓的客家乡情。

  行至长汀县涂坊村,古朴悠长的丝竹之音从涂公祠堂传出,记者向围聚一旁的涂坊村民打听,才知原来这是十番乐演奏。正月里演奏十番祭拜祖先,是客家春节的重要习俗。

  十番音乐是客家民间流传的一种器乐演奏曲,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曲笛领奏芦管、琵琶等十件乐器而得名,主要用于迎神赛会、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

  为首的曲笛演奏者涂鸿章颇为引人注目。今年67岁的涂鸿章是涂坊村第十三代十番传人,也是这支十番乐队的组织者。

  涂鸿章与十番的缘分自小就定下了,“小时候没有电视,干完农活儿父辈们总爱吹拉十番取乐。”涂鸿章说,因着家族熏陶,他从小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月光光,走四方……”客家大人们总是会教孩子们唱起十番古调。

  这些十番古调或婉转悠扬,或宽广舒畅,歌词里铭刻着客家先民迁徙之路的悲欢离合,让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明白自己的“根”在何方。

  由于十番音乐是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书面资料,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因此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转机在2006年来临,客家十番在当年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多年的抢救性保护,这项民俗文化重现生机。仅2015年,涂鸿章和他的团队就演奏了166场十番乐,平均两天一场。

  如今,涂鸿章演奏的十番与小时候的略有不同,“现代十番根据古调,把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进行适当的变化,就像水波荡漾,做出新的‘漾板’,使得这些古调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创新。”涂鸿章说。

  “这几年,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年轻人学习十番,有些村里教书的大学生,会主动来学十番,再教给他的学生们。学校也会主动组织孩子们过来学。只要他们用心去学,民间传统文化就能在这星火之光中传承。”涂鸿章说。

  “风吹竹叶响叮当噢……”涂公祠堂里,正演奏着古调《风吹竹叶》。嘹亮的笛声唤醒了宁静的村庄。每逢春节等盛事,汀州的客家人都能听到悠扬的十番乐演奏。对不少客家人而言,乡愁是一声清远的笛音……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