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慧
近日,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相继公布2015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北上广依然是名校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关于留在北上广还是离开北上广,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的讨论远未停止,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也在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然而无论是选择“漂泊之城”还是“一生之城”,选择“期货”还是“现货”都应是毕业生自己权衡利弊后个人选择的结果。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北上广以其在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医疗条件等方面压倒性的优势轻易俘获广大毕业生的心。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地区2015年毕业生人数231005人,比上年增加7555人。与上年相比,已就业的北京生源增加373人,京外生源选择留在北京就业的人数增加了4541人,约9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更多毕业生选择留京工作。
据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2015年毕业生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的94.80%,其中到广州市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15.72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35.45%;到广东省外地区就业的有2.31万人,占5.2%,其中到上海市就业的最多,占9.61%;其次是北京市。而据上海高校公布的数据,毕业生留在上海就业的比例远超其他地市。
官方数据反映出的就业趋势显而易见,的确对部分毕业生来说,北上广是他们筑梦逐梦的地方,他们可能有更多机会成为行业佼佼者,取得成功。然而,并非所有的离开都源自被迫,也并非所有的坚守都是主动选择。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清楚自己想过何种生活,留在北上广只是从众随大流,源于父母的意志或者为满足自己工作在一线城市的虚荣;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低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摸爬滚打多年仍旧难得偿所愿,最终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离开。
在国家调结构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二线城市正在崛起,如去年12月成功举办上合组织总理会议的郑州和即将举办G20峰会的杭州。根据智联招聘此前的一份报告,随着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限房限车等问题,越来越多的白领选择离开北上广,迁移至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发展空间大的二线城市。对此,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认为,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这也是北上广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于前列,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却集体“落榜”的原因。然而,虽然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增强,但它们相对低效的运作机制也广为诟病。
在“大城床”还是“小城房”的博弈中,讨论仍在继续。有人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选择一个城市,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种工作和挣钱方式,很重要的是选择生活方式,对生命的使用方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五种需求里面最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如何实现自我是值得深思的。对毕业生而言,坚守北上广抑或离开,都应是个体意志的体现,而不是受趋势数据和他人意志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