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从实验室到市场,创新链如何舞动 两会会场内代表委员会诊: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还需再加把力
2016-01-29 03:18:35
 

  去年,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台万米级无人潜水艇“彩虹鱼”真机首次亮相上海工博会。研制这艘潜水艇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于去年12月在科技创新板挂牌,成为27家首批挂牌企业之一。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彭薇

  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

  创新是两会会场里的一个高频词,政协委员在一场2小时专题会议中,19次抢话筒,好几个发言都是为创新找短板。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到两种模式,美国硅谷模式和以色列模式。反观上海,虽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人才储备,但创新能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并不靠前,科技创新链尚未完全贯通。

  是什么阻断了这条创新链?如何打通它?

  短平快创新只是模仿

  创新链需要围绕产业链来布局。完整的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说过:“基础研究没有明确而实用的商业目的,完全以对知识的认识和探求作为动力。但基础研究最终是一切由商业导向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的源泉。”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民钢看来,创新链的打通,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这一环节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基础研究并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高校、研究机构尤其要注重跨学科领域、新兴领域的跨界研究。比如美国硅谷模式,这个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大量聚集,每隔5年左右就会出现诸如苹果、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其特点就是跨界,原始创新能力强。”

  市人大代表、上海电缆研究所所长魏东特别强调“应用研究”这一环节。应用研究包括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研究,重点在于后者。调查数据显示,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投资及耗时投入比应为1∶10,而在我国却仅仅为1∶0.5至1∶0.7,许多人更是以前者代替后者。

  通常,一个行业由小变大时期,多见于科研课题研究,而开展长期成果转化研究,往往发生在这一行业由大变强时期,或者说转型发展时期。“假如把创新分为短平快创新与长期创新,很多企业都在开展短平快创新,而真正致力于做长期创新的企业却为数甚少。”在魏东眼里,这可能就是创新链被阻断的重要原因,这就迫切需要政府从体制机制上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得创新从“短平快”走向长期、核心、高端,真正达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层级。

  科技投资“四两拨千斤”

  从研发、应用到产业化,这条创新链上有两种奇怪现象:一是创业者拥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却将其束之高阁,没法将这些成果产业化,自己“捧着金饭碗讨饭”;二是创业者有很好的成果,也有很好的开发想法,可在产业化的“临门一脚”时,由于缺乏资金,往往让自己的项目“胎死腹中”。

  在代表委员看来,这中间缺乏一个有效桥梁。

  “没有投资人愿意错过下一个苹果或脸书。”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沈伟国认为,科技投资能为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架设通道,在创新链中起到“桥梁”作用。他提到,国际上的创业高地,创业投资对助推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拿以色列模式来说,它有高度发达的孵化器,以色列拥有60多个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占GDP总量的0.18%,人均创业风险投资位居世界第一位,以色列政府兴办的科技孵化器规划委员会每年为100家新办的高科技企业提供80%的经费。所以,要大力推动科技投资,它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盘活整条创新链。

  市人大代表、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康玺认为,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创新链,需要做强科技中介服务。这不仅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己组建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包括各类从事审计、金融、咨询等方面科技服务的专业机构,为科研人员和成果提供“贴身服务”。据了解,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很少,而国外相关机构已看中这一市场意图试水。“为此,我们亟需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技服务机构,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

  政府不能频繁“浇水”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后,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来自于适宜的创新土壤与环境。

  代表委员们认为,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就是一个物竞天择的生态系统,政府过于强势安排就像给一棵树频繁浇水,不仅不利于树木生长,还可能打乱树周围的生态群落。

  对此,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颇为认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要大包大揽,需要考虑的是给什么、不给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政府投入的方式不能直接“喂”,而是以企业为主体,让创业企业自由生长。“由政府成立产业引导基金,企业在贷款时,基金给予一定额度的贴息。企业承担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创新动力,就会专注于提高研发能力。”

  马春雷说,“十三五”期间,嘉定要规划打造一个“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域包括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和徐行镇西部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这里也是科研院所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为什么要把科研院所、科研人才、产业化空间等这么多创新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为创新企业打造一个多元的生态环境,形成持久的循环创新链。”在这条创新链中,政府以“退”为进,更多地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专业的“孵化”大平台,让创新效应溢出。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在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需加快发展。一是提升原始性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上海在一些科技领域已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在一些新兴领域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因此,如何通过原始创新实现引领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这方面,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至关重要,要在该区域积极布局和发展大科学装置、功能性平台和一流大学。二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已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政策在那儿,关键看怎么落实。三是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让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发展。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