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十二月,也称腊月。
适逢腊月周末,来到闽东溪尾。人们惊奇地发现,三五成群的白鹭,或低空盘旋海面,或翔集栖息红树林,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村民们介绍,过去大都要在春播季节才看见鹭影,现在腊月就提前飞来过年了。腊月到溪尾一睹白鹭展翅飞翔的壮观景象,也可见证溪尾镇保护“海上生态家园”的效果。
溪尾镇面海靠山,镇里有一条与海水相连的溪尾溪,这条溪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绣溪。早年,地处淡咸水交界处的绣溪,涨潮落潮,大量垃圾随着水流在河床、滩涂间来回漂浮,总能看到可乐瓶、易拉罐各种垃圾堆在草丛中,一片狼藉。小海鲜残渣和生活垃圾直排倾倒入溪,外来入侵物种大米草泛滥蔓延,也让这个渔乡小镇饱受其扰。过去,这条穿过人口密集镇区的溪流,几乎就是一条大型的排污明沟,太阳晒后,黑水发出恶臭。绣溪难“嗅”,由此,溪尾镇被列入福安“脏乱差”乡镇之最。
“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再不改变,怎么对得起溪尾的老百姓?”自2013年开始,溪尾镇开始治理海漂垃圾。镇里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发动沿海村居制定乡规民约,保持环境卫生,每月初一、十五组织船只打捞海上垃圾,用大型机械在滩涂铲除大米草。不到半年时间,全镇就清理各类垃圾5000多吨。经过一年时间,海漂垃圾和大米草泛滥的问题基本解决。溪尾镇对绣溪防洪堤进行修复加固,并修复水体生态环境。截至2014年底共投入900多万元修建了长约2.2公里的防护堤,集防洪、景观和休闲等功能为一体。并结合稳固岸线,在宫兜、坎下置休闲凉亭,铺就鹅卵石的路面和1.6公里栈道,形成一个农民公园。
如果说,生态修复是溪尾展开的一幅画卷,那么绣溪就像出彩的丝织刺绣品一样。秋高气爽退潮时分,蔚蓝色的港湾里,村民三三两两分散在滩涂上绣花般种植“海水蔬菜”海马齿。借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引入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扩种红树林,试种红添菜、翠芦莉、海马齿等海水蔬菜,谋求既抑制大米草蔓延、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又带动增产增收的双赢之路。新奇的“海水蔬菜”和“海上花卉”,它们有着海韵横生的名字,有着像草似树的身形,更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适应力。用竞争性物种抑制、替代大米草生长,净化了入海口水质。
“你瞧,这海马齿种上没多久,上游的鲤鱼就游来了。”望见小溪中有鱼儿浮游冒泡,路过绣溪沿岸景观步行道的居民,都免不了要赞扬一句“绣溪蓝”。
近几年,溪尾村民智慧地变通“山海协作”,像上山种地一样精心耕耘浅海和脚下的每一寸滩涂,海和滩涂便被赋予了宝藏和财富的意义。
谈起蔚蓝海岸线锦绣前程,溪尾镇党委书记蔡龙玉说:提升海岸环境品质行动,我们共同在路上。陆海统筹,多渠道描绘锦篇绣帙,能够让绣溪就连打上来的海浪,也比最温婉水府的海水还要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