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然 通讯员冯威
16日,吃过晚饭,杜志强(化名)在江岸区保成路夜市一角摆开小摊,“一年多前,医生说我可能活不过3个月。”杜志强有十余年海洛因吸毒史,一度肝病恶化,2014年10月,他签了一份协议,竟重燃生命希望。
与杜志强签订戒毒(康复)协议的是大智街中心戒毒社区。根据协议,3年内,杜志强必须每周与社工见面,每半个月接受尿检,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心理辅导,由中心戒毒社区进行评估。如今,他已无需依赖替代药物美沙酮,经街道办协调,在夜市谋了一处摊位,有了稳定生活来源。
“中心戒毒社区”的概念是省禁毒委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街、硚口区六角亭街作为试点。中心戒毒社区成立后,将吸毒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公安、卫生、社保、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为吸毒人员提供戒毒治疗、就业指导和帮扶救助。大智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邓凯说,过去社区戒毒工作由居委会负责,缺乏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很难解决吸毒人员的具体困难。
随着麻果等新型毒品流行,武汉吸毒人员数量连年增加,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突破6万人,隐性吸毒人员数量更为庞大,导致诸多治安问题。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熊烈表示,要遏制毒品危害,不仅要靠警方打击,还需要建立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渠道。一些吸毒人员从强制戒毒所出来后,缺乏监管和引导,又重新染上毒瘾,功亏一篑。
球场街居民高争(化名)戒断海洛因近两年,他说,吸毒人员最痛苦的就是有心戒毒,却不被家庭和社会接纳,四处碰壁后自暴自弃。江岸区禁毒办负责人董胜强表示,中心戒毒社区不把吸毒人员当“坏人”,而是当作“病人”治疗、照顾,“这里是他们的娘家,戒毒过程中受了委屈,可以回来倾诉。”
截至2015年底,武汉已建成50个中心戒毒社区,500名戒毒人员在街道办帮助下就业,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该市禁毒办表示,2016年将再建30个中心戒毒社区,争取2017年实现所有街道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