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高校新闻发布需要整体设计
2016-01-13 02:18:00
 原标题:高校新闻发布需要整体设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省级教育部门、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和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明确专职人员负责新闻发布、舆情监测、新媒体运行等工作。推动培训常态化,提高教育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新闻发言人之所以越来越得到各地各部门的重视,根本推动在于中国社会整体进步要求扩大和充实公民知情权。公共事务涉及千家万户,公民有权利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表达。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下,公共部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以客观、权威的方式及时让关心相关事务的公众了解和掌握实情,不仅会伤及公民知情权,更会令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受到损害,甚至给政府或高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教育从来就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领域,从教育公平到考题泄露到学区房到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领域发生的大事小事,在宏观上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微观上牵涉个人及家庭切身利益,社会对教育领域高度关注,急于了解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愿望。不过,新闻发布的重要性并不能自动带来新闻发布能力的自然提高,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反因新闻发布的重要而视之为畏途。如在不利事件发生后,面对媒体的常常是部门副职,极少有正职出面,这也说明新闻发布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麻烦事。更有甚者,在正常宣传本部门或本单位工作业绩时,也常有领导或者不热心,或者不到位的情形。公众知情的热情日益高涨,地方或部门新闻发布的能力却不能与之匹配,对新闻发布缺乏制度性安排,新闻发布的人选缺乏专业素质和专业支持,这让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各部门更深感有必要加强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闻发言人的岗位确立意味着高校必须将新闻发布作为一项专业工作来做。一方面,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应该及时让公众知晓,但把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给公众,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如果高校单纯从自身偏好出发,未能找到公众的兴奋点和媒体的关注点,最后难免或者在媒体上被置于无人关注的角落;或大力度报道后没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在信息过剩的当下,缺乏策划、没有设计的新闻发布最后还是难逃“默默无闻”。此外,有时高校发生了负面事件,不希望搞得满城皆知,却因反应迟缓或应对不当大肆传播,陷入被动之中。去年上海有一所大学,在举办校庆过程中涉嫌“抄袭”,遭到公众质疑之后,没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来向公众解释,让当事人自己面对媒体。由于个人碍于面子,很难公开承认“抄袭”,其所作的辩解只能是越描越黑,最后不得不由学校出面认错道歉,错过了合适的时机,好好的校庆最后事与愿违。

  新闻发布需要新闻发言人,但新闻发布绝非是发言人个人能够全部包揽的,专业团队的支持必不可少。记得当年非典爆发期间,上海市政府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专门组建了一个专家小组,为例行的新闻发布预作筹划,从发布的新闻主题、事件或数据解读的角度,到参加发布的政府官员人选,都经过专家的认真设计,充分考虑到公众尤其媒体的关心并及时给予满足,保证了政府与公众的良好沟通。在这一点上,高校具有其他单位不具有的优势。这不仅因为不少高校都建有新闻、公关或公共事务专业和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有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媒体运作如撰写时事评论等,完全有能力对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策划和设计出有效的新闻发布的目标、策略和路径。

  高校把新闻发言人设置为专门的岗位,必定要求将新闻发布看做一项专业运作,不但学校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还要配好相应团队,并为发言人提供全面培训,务必使之具备专业的素质和能力,在心态、思维、表达等层面上达到相应水准,确保学校与公众的沟通取得预期效果,确保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确保教育得到社会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