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禅修: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
2016-01-07 14:49:11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禅修: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

  新华社记者尚昊

  群山环抱,禅语禅林,佛门净地,兰若寂处。元旦期间,南京栖霞古寺中,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聚集在此,参加为期7天的禅修活动。期间,学员们暂时上交手机、隔绝与外界联系,并依照规约,在寺院法师的带领下禅修静心。

  禅修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意为“心灵的培育”。这一实践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在中国盛行,禅修注重培育“戒”“定”“慧”三学,即完善道德品行、致力内心平静、培育智慧,曾在多个历史时期备受推崇。

  少林寺、菩提达摩、《坛经》……这些亮丽中国文化名片的背后无不闪烁着“禅”的影子。在如今的中国,禅修一词的外延得到了大大的扩展。

  坐禅、诵经、念佛、行香、放生……近年来,禅修成为了中国城市中悄然兴起的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假期或周末,从写字楼和格子间中走出,穿着麻布衣衫,吃着素斋淡饭,在寺院内的一方天地里,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智慧的启迪。

  王惠妍是河南郑州的一位私营业主,回忆起去年一段长达70天的“禅修”生活,她至今记忆犹新。她坦言,自己是“带着问题去禅修的”,生活和事业上的起起伏伏让她一度陷于迷茫。

  暮鼓晨钟,打禅静坐,在四川省甘孜州色拉喇荣寺参加禅修的70天里,日子虽然清苦,但王惠妍却得以让心灵解压放空,她沉寂自我,思考生活的意义,那些平日疲于应付的事情得以烟消云散。

  在王惠妍看来,参加禅修不是为了出世,而是为了对现实的世界加以改善。“这段经历帮助我更好地应付‘入世’后的生活。”回到郑州之后,王惠妍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向“禅”所倡导的自然简单靠拢,“这让我受益良多”。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人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内心浮躁,导致社会价值观出现扭曲,不少人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迫切希望导正和释压。”杭州灵隐寺智忠法师介绍道。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禅修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人寻求精神慰藉和身体慰藉的重要出路之一。“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慢下来,寻找禅修、寻找瑜伽、寻找太极拳……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回过头去,借鉴传统生活方式,汲取养分”。

  伴随精神和身体双重需求而来的,还有中国人对禅修背后传统文化热情的回归。在栖霞寺元旦期间的禅修活动中,参观南京博物院、学习香道茶道、瞻礼佛顶骨舍利、聆听历史文化学者讲座成为了吸引参加者的重要亮点。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佛教的核心就是‘禅’,想要了解传统文化,这无法绕开。”张颐武说。

  面对当代不少中国人的现实需求,为社会服务成为了不少中国寺院的追求:河北柏林禅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倡导“生活禅”的理念;上海玉佛寺推出全程止语的“玉佛问禅”课程,并开通微博和微信公号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浙江天台山推出时间在3个月至2年不等“短期出家”项目……

  “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元的,‘万物皆备于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魏德东说,“成千上万的中国国民走进佛寺,感受中国灵性与文化的魅力,成为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更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注入了健康清新的精神资源。”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