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青春守护,润物无声
2016-01-07 08:09:14
 

  ■ 本报记者 刘贡 特约记者 吴彭保

  通讯员 陈创淼 王巨昌

  在海口市秀英区秀英街道向荣村,有一栋布置温馨的小屋,“阳光服务基地”的牌子格外显眼,这是为海口市非监禁未成年犯提供“一对一”回访帮教服务的场地。一群年轻的志愿者用爱心帮助成长路上一时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回归社会,至今共对16名未成年犯进行帮教,其中3人成功就学,10人成功就业,帮教对象重犯率为零。

  日前,这一志愿服务项目“青春守护、润物无声”入选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温馨愉悦氛围里行为纠偏

  走进阳光服务基地二楼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由大海、阳光、沙滩、椰子树等组成的具有海南特色的背景玻璃墙,活泼的室内布置,加上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温馨的氛围。

  这个面积90余平方米的室内,设置了“青春私语室”、“咖啡烘焙区”、“桌游交流区”、“阅读上网区”、“观影教育区”五块功能区域。在这里,被帮教的问题青少年可以与志愿者一起亲手烘烤饼干蛋糕,调制果汁咖啡,观影读书上网,桌游交流,在活动中消除心底隔阂,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基地精心设计的室外帮教活动同样精彩:到真人CS基地进行户外拓展运动,到海边吹着海风吃烧烤、做游戏,到学校宣传禁毒,在端午节为孤寡老人包粽子……在这些丰富的活动项目中,他们头上不再有“问题青少年”的帽子,也成了关爱他人的志愿者,体验到了传递正能量的快乐,从而达到行为纠偏的目的,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志愿者一周一谈弹性帮教

  “‘阳光服务基地’是集合街道、社区的力量,对被海口市少年法庭判处缓刑及管制、免以刑事处罚的少年犯开展‘一对一’帮扶,协助少年犯回归社会。”秀英街道办副主任赵鹏介绍,2015年1月31日,秀英区法院与秀英街道办联合挂牌成立了我省首个涉案未成年人帮扶项目。

  基地有11名固定帮教的志愿者,平均年龄23岁,与这些问题青少年年龄相仿,利于帮教沟通;并向社会公开招募了30名由法官、律师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一同开展工作。

  基地在帮教工作上坚持做到“五个一”,即“一人一案”,一对一签订帮教协议,为每个帮教对象建立一个符合其性格特点的帮教方案;“一周一谈”每周以电话、短信或者面谈的方式加强沟通;“一月一访”,除了与帮教对象进行日常的交流沟通之外,每月以组队的形式深入帮教对象所在地进行一次亲情走访;“一月一结”,每月对帮教对象的就业就学情况进行汇总,及时了解其就业就学情况。“一季一总”帮教工作人员每季度和法院组成的帮教指导小组,及时总结帮教工作中好的做法,调整不适用的方式,弹性化回访帮教。

  “对问题青少年审判为辅,教育为主,以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法庭对他们进行审判后,由基地回访帮教,解决了帮扶未成年犯人手不足的后顾之忧,一举多得。”海口市少年法庭法官杨衢表示。

  让被帮教少年感受存在价值

  6日上午,阳光基地聚焦着一群帮教志愿者。一名戴着眼镜的阳光男孩帮着摆放果盘、糕点,布置整理房间,与大家开心交流着,其实他并不是志愿者,而是首批被帮教的对象钟颖(化名)。在基地帮助下,钟颖现在是海口一家咖啡馆的员工,在他身上已很难找到过去的影子。

  钟颖老家在东山镇,初中毕业后即混迹海口,因交友不慎最终走上歧途。在阳光基地,他与志愿者姐姐陈晓芳结为对子。刚开始,钟颖很抵触,于是陈晓芳从侧面了解他的过去,不时通过电话、QQ、微信联系交流,慢慢地钟颖打开了自己的心扉,遇上什么困难或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给姐姐说。如今,陈晓芳为钟颖在一家大型咖啡馆联系了做学徒工。钟颖现十分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工作十分勤快,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

  利用空闲时间,陈晓芳还带钟颖到假日海滩做环保志愿者,进校园宣传禁毒,当“双创”志愿者等。钟颖对记者说,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志愿者,他现在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每次做完志愿服务后很充实、很快乐。

  志愿者符小曼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对这些问题青少年还有不少来自社会的歧视,“其实他们本质并不坏,很多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缺乏关爱等因素而误入歧途,十分需要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能帮助这些问题青少年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不再重走回头路,是我们阳光服务基地志愿者们最大的心愿。”符小曼说。

  (本报海口1月6日讯)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海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