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徐皓峰:用武术知识拍动作电影
2015-12-10 17:03:04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刘洋)刚刚获得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的徐皓峰清晰地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

  十岁出头时,徐皓峰对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中的武功、点穴都信以为真,当时还不知武侠为何物的他觉得自己是在看一本“略显奇怪的历史小说”。

  现在,年过四十的徐皓峰已凭借《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等多部作品成为当下武侠小说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徐皓峰也不断尝试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搬上大荧幕。继《箭士柳白猿》和《倭寇的踪迹》两部小成本影片之后,他将短篇小说《师父》以商业电影模式改编创作。对于向商业电影过渡,徐皓峰说他的创作理念一直未改,他坚持“用信念和道德来讲人和故事”。

  从经历找创作灵感

  电影《师父》改编自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中的同名作品,讲述民国时期咏春传人陈识为了传承本门功夫从广东北上天津,与徒弟耿良辰和武林同行间的故事。回忆小说创作初衷,徐皓峰说他的灵感来自咏春拳法和年少时常喝的茶汤。

  “2008年王家卫导演拍《一代宗师》,我担任编剧和武术顾问。在广东,叶问的徒弟梁绍鸿给我们讲咏春拳理,我才知道咏春和北方的八卦掌有相通之处。”徐皓峰说,咏春拳打斗时的发力方式以及上下半身的配合方式都和八卦掌相似,南北方武人在研习武术时可能有相同的觉悟。

  《师父》中动作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于以兵器格斗取代了拳打脚踢。徐皓峰解释说:“这篇小说讲的是民国时期武林精英之间的故事,实际上门派间高手过招都要使用自家的兵器,这是出于尊重。”

  影片结尾,师父陈识以咏春八斩刀对阵北方多种兵刃,观众几乎看到了民国武林的兵器谱。

  茶汤是开水冲的糜子面,点着冰糖和干果,是徐皓峰年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回忆起《师父》的写作,徐皓峰说自己是先想到咏春、八斩刀、茶汤,再“由点及面”地为这些感染自己的元素写出了南拳北上的故事。

  用武术知识拍动作电影

  “用知识来拍动作电影”是徐皓峰一直以来的主张,而这也为他的动作设计带来新意。《师父》的打戏中没有夸张特效,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兵器的使用和致胜技巧。“这次的动作设计将给人以解题的快感!”徐皓峰自信地说。

  徐皓峰从15岁起接触学习武术,并从家中长辈处了解到很多武术界的传统和典故。虽然武术训练没能持续下来,但是多年来积累的武术知识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很多影评把《师父》的动作设计和《谍影重重》系列对比,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徐皓峰说,《谍影重重》的快节奏动作场面依靠快速剪辑完成,而《师父》中的打斗是依靠演员的连贯动作完成,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徐皓峰介绍,《师父》中最精彩的一场打戏其实是向李小龙致敬。动作片经典《死亡游戏》中李小龙在奥义塔中层层而上,一层挑战一个高手,《师父》则是把奥义塔“放平”在天津的长巷里,以咏春八斩刀挑战北方各路高手。

  影片中有一场打戏是咏春八斩刀和北方柳叶刀对打,徐皓峰介绍,传统柳叶刀刀尾处有铁环,环上常配有红绸。这样的设计并非只为美观,用柳叶刀打斗时一手持刀,另一手拉紧红绸,便相当于双手持刀,招式和力量都会变化。这则武术知识也被他融入了电影的动作设计中。

  追忆“逝去的武林”

  2009年,由徐皓峰整理的纪实作品《逝去的武林》出版后深受读者好评,成为武侠文学的经典作品。口述者形意拳大师李仲轩是徐皓峰家中长辈,徐皓峰也因此深入了解到中国武术界的发展。

  徐皓峰说,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过去和棋艺、书画等一起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但是现在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踪迹难觅,武馆体系几乎消失。

  “年轻人喜欢运动,只是运动的项目由武术变成了篮球、足球和健身,我们的生活西化太严重。”他略显遗憾地说。

  徐皓峰表示,在武术的发展推广方面,日本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二战结束之后,剑道和武术在日本被禁止,无处谋生的武术家被纳入了日本的警察系统得以生存。在禁令解除之后,日本政府又出资帮助武术家们重新建立武馆体系,传统武术得以流传发展。”日本的剑道、合气道和柔道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很受欢迎的武术项目。

  徐皓峰透露,他的新书已完成6万多字。“小说《武士会》讲的是1912年之前的事,今后我会沿着时间脉络,写在此之后的中国武林。”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