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9日电(记者陈尚营)十几年前,二十刚出头的汤中营从安徽桐城农村走出来,从县到市,最后到省城合肥工作。2014年,38岁的他主动请缨到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工作,此时他的身份既是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也是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汤中营工作的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是大别山区的一个纯山区村。交通闭塞、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为零,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从县城出发,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村部。“这里自然环境好,唯一的资源也只有自然环境。”汤中营笑着说。
2014年10月31日正式到红星村报到,汤中营工作已经一年多,除了偶尔周末会回趟合肥的家,他整天泡在村里,跑遍了村里的13个村民小组和所有贫困户,“有些年龄大的村民可能还叫不上名字,但一些年轻人,彼此都比较熟悉了。”
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完成既定减贫任务,中国各级政府都在行动。
安徽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3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安徽动员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全省5002个单位(包括中央驻皖单位)参加了单位包村,由包村单位干部职工和乡镇村干部分别作为188万贫困户的帮扶联系人。目前现有工作队员10392人,实现了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为了做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汤中营的扶贫工作队仔细分析了全村139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并实施了多种脱贫措施:五保、低保户,通过民政救助实施保障扶贫;因学致贫户,实施助学扶贫;因病致贫户,实施大病救助扶贫;有劳动力但缺技术的贫困户,实施劳动力转移扶贫;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每户发展1到3亩经果林……
在村里采访,大片的猕猴桃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山区村村民田地少,这些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很多都抛荒了,我找省里、县里的专家来实地考察,经过论证,最后决定在这里发展猕猴桃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汤中营说,通过争取,太湖县有两家企业到红星村投资,建立“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土地入股,通过参股分红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汤中营说,产业扶贫让村民流转土地有收入,在家的村民还可以帮企业打打零工,比如种苗、除草等,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村民陈小根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前些年哪怕出去打工,他也舍不得让家里的两亩薄田抛荒,“过完年,插完秧,去外头打工,等到农忙的时候再回来。这样来回跑,其实庄稼收成也一般,最后一算,不赔钱算是好年景。”陈小根说。
汤中营来到红星之后,引入企业搞产业,陈小根的田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多元,还能安心打工。“省城来的干部确实不一样,不止给我们找‘钱路子’,还给村里修路搭桥,大伙儿都很感激。”
“我在这里工作时间只有三年,培养一支好队伍更为重要,能够促使贫困村发展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型,实现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汤中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