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声纹”识别助力中国警方听“音”断案
2015-12-09 14:19:00
 

  原标题:“声纹”识别助力中国警方听“音”断案

  新华网合肥12月9日电(记者陈诺 杨玉华)中国武术中“听声辨位”是一门绝活,随着中国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声纹”识别正助力警察拥有“听音断案”的能力。

  去年3月份,安徽省黄山市一位市民遭遇诈骗。当地警方在接到报警后,在这位市民与骗子通话时“悄悄”录音,同时通过定位锁定犯罪嫌疑人。嫌犯落网后,由于其通话的手机卡已经被销毁,证据一时难以锁定,最终警方通过“声纹”比对,在犯罪嫌疑人“口中”找出翘舌的特殊发音,从而助力该嫌犯“定罪”。

  像这样给来自作案现场的声音做分析和鉴定,正是中国警方最大的一家专业语音实验室——“智能语音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绝技之一。

  这家实验室由安徽省公安厅、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2012年5月成立以来,已经承接了100多起案件,为法院出具了20多份鉴定书,为相关案件“定罪”提供了重要证据。

  据该实验室实战应用研究院研究员杨波介绍,由于犯罪嫌疑人来自天南地北,因此语音检材中涉及的方言无所不包,寻找嫌疑人的发音特点,这样独一无二的“声纹”可以成为锁定证据的重要线索。

  此外,通过语音鉴定,还可以得出犯罪嫌疑人的性别、身高、体重等,为侦查提供方向和范围:“个子越高的人,声道就越长,共振会比较低沉,比如姚明;相反个子矮的人,声音相对比较尖锐”。

  中国各地方言众多,近期,声纹专家们还将对方言区进行细化,未来将能够自动对方言属地进行判断。

  “目前,语音技术主要应用于电信诈骗、贩毒、绑架勒索等类型犯罪,未来随着技术的研发,还将会被应用于反恐等领域。”杨波说。

  针对以往民警手工输入采集信息费时费力的情况,未来语音服务还将助力简化数据录入流程。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信息中心主任吴波告诉记者,通过广泛的语料收集,及警务词汇训练与优化,目前合肥市警方已经构建了12个领域的警务词库。语音技术可以实现中英口语翻译、智能语音自助服务、情报信息语言采集、语音与视频数据智能分析处理等。

  “未来该技术还将覆盖各警种,在音视频采集后,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各种语言、图片、人脸等,从而筛选出重要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吴波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