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民企发展让经济“活”起来
2015-12-08 08:15:29
 

  “十二五”以来,河东区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水平显著提高。河东区的民营企业在数量、税收贡献、就业贡献等方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

  河东民企走向全国

  随着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河东区有不少民营企业由原来的“作坊式”经营,逐步成长为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不仅走出了河东,更走向了全国。

  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是河东区老牌民营企业,“十二五”期间,该公司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建造了7万平方米的食品生产基地,并增加了全自动速冻产品和中央厨房生产线。走进天津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透过参观走廊上的观察窗,记者看到在大型全封闭的生产车间里,速冻水饺、面点、糕点等各种食品的生产过程一目了然。身着全套灭菌隔离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站在现代化机器旁紧张地忙碌着。“生产车间全程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质量检测控制手段进行生产,不仅产量成倍增长,质量管控也大大提升。”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工会副主席王松在公司工作了20多年,亲历了公司转型升级的他对自动化的设备如数家珍,“2012年,我们新增了速冻车间,生产大桥道水饺和汤圆,从和面到装箱出厂全部都是自动化操作。近期又与多家全国知名品牌合作,承担速冻产品生产任务。这为大桥道的品牌走向全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速冻和中央厨房车间建成后,公司的产量连年增长,产品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额近10亿元,成为了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并生产冷食、速冻食品、糕点、中央厨房等多产品系列的大型综合性企业。

  “三驾马车”助力民企发展

  “十二五”期间,河东区大力开展“促惠上”、“一助两促”等活动,采取政策资金扶持、搭建服务平台、创造发展空间三种方式为扶持壮大民营经济,帮助民营企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区上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努力开创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资金问题是阻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难题之一,河东区积极为辖区民营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天星河畔广场楼宇硬件设备老化急需资金提升改造,区商务委相关负责同志建议企业在提升改造的同时进行节能改造,既提升了楼宇品质,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并为企业申请了节能改造专项补贴,为企业大大节省了提升改造和运营的费用。“十二五”期间,区相关部门发展争取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专项资金、转型升级扶持资金等国家和天津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

  对政策“不摸门儿”是制约民企发展的又一瓶颈,河东区通过开展送政策进企业和各类专题培训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与各部门“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积极上门为企业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遇到的各种难题。相关部门坚持每年与市中小企业局、集体经济联合会及区工商联、私企协会共同协作举办培训班,对辖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进行免费培训,提高民营企业政策水平、管理水平、职工技能水平等,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

  河东区还借助“中博会”等展会活动平台带领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发展找路子。每年均组织企业参观、参展,扩大企业经营视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市中小企业协会、市中小企业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目的。同时,加强园区打造力度,调整和优化发展环境。先后成立了物流、金融、科技等特色园区,发挥园区的孵化作用和行业聚集效应,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助力民企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 张丹 通讯员 冯桂芬 万蒙

  数字“十二五”

  截至2014年底,河东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2181户,比2010年增加2623户,同比增长13.4%;其中,民营企业9972家,比2010年增加1424家,同比增长16.7%;民营从业人员6.89万人,比2010年增加2.1万人,同比增加46.29%;民营经济税收达29.078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8.44%。

  大家谈

  锦海捷亚货运天津公司总经理刘宏欣说:“区政府部门经常来对我们企业进行工商、税务等政策培训。帮助我们成立了工会联合会,经常组织读书、乒乓球、羽毛球比赛,职工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加了交流。”

  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特许经营事业部经理郝建武说:“政府部门不仅在行政审批等方面提高了效率,而且主动到企业送政策、送培训、送门路,我觉得现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给我们干事创业增强了信心。”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