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江南小镇善琏:一支毛笔的寂寞与突围
2015-12-03 20:27:37
 

  新华网杭州12月3日电(王婵、李亚彪)一副老花镜架在一张满是沧桑的脸上,一盏发黄的台灯映照着一支挥动不停的月牙刻刀……

  年近六旬的翁其昌,正眯着眼在毛笔杆上刻字,在这位刻字工面前,随意地摆放着已刻好的成品,其中一支刻着唐代文学家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蝇头小楷纤细如毫。同普通毛笔相比,这样加工过的笔更受消费者欢迎。

  翁其昌说,《渔歌子》、《兰亭集序》等古代诗词散文中的传世名篇,他已刻了无数遍,牢记在了“刀下”。

  《渔歌子》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西塞山,就在今天的中国浙江省湖州市西苕溪上。距西塞山百余公里的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就是翁其昌成长、学艺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国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湖笔的故乡。

  从批量生产到私人订制——随着信息网络条件下的书写工具简化和快节奏时代的冲击,翁其昌和他手中的湖笔,以及他所在的有着2000多年毛笔制作历史的善琏镇,正在寂寞中不断寻找突围之路。

  曾有人把毛笔称作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图腾,在这座江南小镇上,人们在2000多年间世世代代享受着制笔带来的财富和荣耀。

  翁家几乎都是刻字工出身,包括他的父母、兄妹和妻子。自1978年进入当地制笔龙头企业善琏湖笔厂开始,翁其昌已经在同一个刻字工位上坐了37年,妻子就在他邻座。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时,曾将200套善琏湖笔厂制作的湖笔作为特制礼品,赠送日本友人。此后,整个80年代,善琏湖笔厂生产的笔主要通过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做外销。“日方下订单都是10万支起步,贵的湖笔每支可以卖到4美元,每年出口就有120万元人民币的净收益。”善琏湖笔厂厂长马志良回忆说。

  不过,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国外市场陷入低迷,加之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科技革命,辉煌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湖笔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原材料上涨,推高了制笔成本,湖笔的命运更是雪上加霜。湖笔制作“千万毛中取一毫”,上好的羊毛取自杭嘉湖地区一岁以内没有交配、阉割过的山羊脖颈后的一小撮毛。近年来,随着养羊户的减少以及一些外来商人高价大规模收购此类羊毛,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压缩了利润空间。

  邻近的安徽、江西等省的毛笔产业迅速崛起,一些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以尼龙、马毛、猪鬃等硬材料作笔锋,不但便宜,而且更易于初学者上手,受到毛笔的主要使用群体——中小学生们的欢迎。而守着原有工艺和中高端路线不变的湖笔,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有着3万多人口的善琏镇,有湖笔生产和经营主体92家,但多属家庭小作坊经营,全镇年产湖笔800万支,在中国毛笔市场占有率约为20%。

  这些企业中,善琏湖笔厂算是还不错的企业。2009年,知天命的马志良接手笔厂时最艰难,年产值徘徊在三、四百万元人民币,刨去成本、税收,所剩无几。到2014年,笔厂的销售收入达730万元,比自己刚上任时翻了一番。

  由于湖笔所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早在2006年,湖笔制作工艺就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善琏湖笔厂前任厂长邱昌明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扶持这项没落的传统手工艺,湖州市官方成立了“振兴湖笔”的专门机构,注册“善琏湖笔”地理标志商标,保护这个传统特色品牌。同时,官方出台工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培训新工人,开办成教班传授制笔技术。

  2015年6月,浙江省还公布了该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善琏湖笔小镇”居于其列。小镇建设规划中除了制笔外,还包括了文化旅游与休闲的产业导向,旅游者可以参观湖笔制作上百道工序中的每一道,爱好者可以私人订制个性化的湖笔。

  “诗经、唐诗、宋词,我都可以刻,有些顾客要求把名字刻在笔上,收藏把玩。”翁其昌说,“手工刻出来的笔要比机器千篇一律做出来的贵些。”

  临近退休的翁其昌非常关心湖笔的未来:“这个湖笔小镇,有没有可能像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毛笔制作销售集散中心?”

  不过,马志良觉得,只要守住传统的精细制作工艺,借力“互联网+”和小镇建设,湖笔的未来不会太黯淡。“中国人的文脉是连贯的,只要有中国文化在,就有毛笔在。”在马志良看来,近年来国学热、私塾热、海外孔子学院的兴办等,都是拓宽品牌的商机。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