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农民”正在回归“职业”本质
2015-12-01 14:40:00
 

  原标题:中国“农民”正在回归“职业”本质

  新华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刘斐 郭翔 丁宜)中国的“农民”正在回归其所代表的“职业”本质,而越来越失去传统语境里“身份”的意义。可以说,中国传统意义的“农民”概念正在转变。

  从千年以前“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到当前“农业”与“非农业”的户籍区分,中国的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以农业为职业的人”。

  随着中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构建培育,传统意义的农民将渐渐以市民身份登上新的历史舞台,而经营农业的务农者也不会再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方。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近30万农村户籍人口,与其余的近14万非农业户籍人口一道,自2013年9月起被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

  薄薄户口本上寥寥数字的变动,背后是城乡户籍人口市民待遇鸿沟的填平,是城乡二元结构历史性巨大差距的弥合。

  德清统一城乡户籍后,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由过去只能按城镇居民标准的80%领取,改为按统一标准发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由过去单一保障城镇居民变为覆盖全县所有户籍居民。

  德清县钟管镇64岁的农民蔡大伯2013年4月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按农业户口标准仅获得了赔偿金51539元。当地启动户籍改革后,按照统一的浙江居民标准,蔡大伯又获得了9万多元的赔偿。

  德清县城乡体改办工作人员吴金和说:“实行户籍改革为农村人口市民化打开了一个通道,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

  据测算,2030年前中国还有近4亿农民要市民化。

  指导中国未来五年建设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而去年7月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此种新型户籍制度的基本建立时间被定为2020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这意味着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户籍分隔制度5年后将正式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为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实行以农补工政策,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个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曾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城乡要素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国民。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农民未来不会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与非农业人口继续保持差距。“农民”一词将逐步剥离其福利身份的“歧视性”涵义,成为一种职业的概念。

  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养活庞大人口的巨大压力,而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生产结构失衡、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中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更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粮食产量增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可以投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正在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的进程中,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正应运而生。

  “80后”的颜停站是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纪家镇尹家村农民,2002年中专毕业后从2台小农机、10公顷流转土地开始,做起了种粮大户。前年,他注册成立了绿野家园家庭农场,开始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量增加到50公顷,农机扩充为9台套,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有别于他的父辈乃至祖辈,颜停站的“农民”头衔是自主自愿的选择结果。这样的职业农民未来将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却享受着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权利。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