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听爷爷奶奶上一堂文化课
2015-12-01 07:40:17
 

张成桂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族群历史课。和公益供图

洪建新老爷爷教孩子们唱汉剧,规范孩子唱戏动作。和公益供图

  听爷爷奶奶上一堂文化课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这么大年纪,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军家话也就没有什么人说,这个方言也就失传了。”为孩子们讲“军家话历史”的福建武平县危启富老爷子显得忧心忡忡。2015年,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爷爷奶奶一堂课”相继在重庆市合川区、江西省瑞金市、福建省武平县进行。其间,老人、民间艺人类似危启富这样的担忧不绝于耳,他们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得忧心忡忡。

  在“爷爷奶奶一堂课”基金工作人员看来,找到文化传承人,通过当地老人对本地历史、人物、文化、风俗、地理五个层面讲述,或许能让更多孩子去探寻中国古老文化精粹,更好地认识了解家乡,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项目 原汁原味本土文化进课堂

  “先扎支架,再糊上纸。”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扎宫灯工艺的老艺人程荣春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着。不一会儿,老人和同学们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宫灯。

  这是“爷爷奶奶一堂课”的课堂。11月17日,“爷爷奶奶一堂课”基金首所项目实施学校在民风敦厚、文化浓郁的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中心学校正式挂牌,“我的童年、族群历史、汉剧传唱、宫灯制作”等极具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正式编入学校日常课程表。

  武平县中山中心学校位于闽粤赣边千年文化古镇中山镇,创办于1911年,现有教学班级12个,学生417人。本次“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在学校共开设了“我的童年、族群历史、自然和物产、中山历史、认识传统生产工具、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食物、婚迎嫁娶风俗、中山这十年、中山人物志”等十个标准课程外,根据中山镇当地不同的人文风俗、传统、艺术形态等方面深入了解和挖掘,还加入了“汉剧传唱、宫灯制作、军家话探究、中山腰鼓、中山小导游”等五个极具本土文化特色课程。

  这也是“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自今年7、8月相继在重庆、江西、福建等地以短期授课的方式开展项目后,进行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意味着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课正式走进学校。

  中山中心学校将“爷爷奶奶一堂课”全部课程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内容,编入学校课程表,15门课程将在每周二、周四进行。学校匹配了三名辅导老师,还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以及课程设置,将全校417名学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兴趣小组分组授课。

  “族群历史、我们的食物、汉剧传唱、宫灯制作、军家话探究、中山腰鼓、中山小导游等七个课程进行常年、专业化设置,在达成让孩子们认识、了解、热爱家乡目标外,以期在孩子们当中挖掘和培养一批本土文化的传承者。”中山中心学校梁先明校长说。

  □特色 乡村老人讲述传统文化

  乡村老人作为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爷爷奶奶一堂课”的亮点之一。在福建省武平县,张成桂、赖永凤、洪建新等10位本土文化人、民间老艺人作为外聘志愿教师,成为村庄历史、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讲述者,他们根据自身熟知领域、擅长技能为孩子们授课。

  为什么选择乡村老人成为乡土教育的传递者?“爷爷奶奶一堂课”基金发起人贺永强坦言,可能跟自己的成长有关系。他自小接受了爷爷奶奶,以及

  村里邻居爷爷奶奶很多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很有价值,也深受启发。

  “学校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平台,但这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教育也很重要的。在一些农村地区,就可以发挥爷爷奶奶的作用,既解决了乡村老人的问题,留守儿童也能从中受益。”贺永强说。

  有知识、有文化、有深厚阅历、有文艺技能并已基本上失去重体力劳动能力的老人,是“爷爷奶奶”的首选。在众多老人看来,给孩子们上课,传授自己一生所学积淀,还能让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比打牌、聊天、静坐等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更有价值和意义。

  今年暑期在江西瑞金,贺永强接触了一位老大爷,之前聊天时,老人口若悬河的,很开朗、阳光,也很愿意给孩子上课。但当站到讲台上时,他嘴唇发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贺永强就让孩子们鼓励他,给他掌声,后来示范课还是顺利地讲下来了。事后,贺永强跟他聊,为什么这么激动啊?老人解释说,学校是最神圣的文化中心,教书先生是在农村里最有地位的人啊。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生还能站上三尺讲台,这是对他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他价值的认同。

  武平县中山镇现年60岁的老艺人洪建新在获悉自己将为孩子们教授汉剧传唱后,他激动地说:“我们这边是汉剧之乡,我作为一个老艺人的角度来传承汉剧,我蛮有信心把他们教好,把汉剧文化事业传承下去。”

  □效果

  孩子对自己家乡充满自豪

  老人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上起课来毫不含糊。在确定上课安排后,他们往往会提前三天进行备课,就地取材准备好课堂道具,同时与社工老师进行积极沟通可能的课堂效果。他们风趣、幽默,也认真、严肃,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是让孩子们对他们的授课内容饱含热情和兴趣,课堂效果并不输于孩子们平时上学时的课堂。

  而老人们的讲述带给孩子们的感触和启发,则尤其令人意外。

  在重庆,老爷爷讲大家平时习以为常的生产工具,当讲到“耙是怎么来的、木梯可以用多少年、犁是做什么用的以及生产工具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都让孩子们十分惊奇。“原来哪怕再平常不过的事物,都蕴含着大学问。”一个孩子课后和社工老师说道。上完“我的母亲河”课程,重庆的孩子纷纷在感想里写道:“涪江为我们提供了水,如果没有涪江,也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世界。”“涪江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的母亲河?因为以前我们都是用这条江洗菜,洗衣服……这条江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江。”

  听完爷爷讲述自己的童年后,孩子们在日记里写道:“我对吴老师的童年伤心难过,如果那时候我有钱,就帮助吴老师和那些穷人。”“虽然他们那时候很苦,却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向自己的梦想进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而在重庆、江西、福建三地课程结束后的感想里,孩子们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吃惊。“我听老人说,原来小孩浪费粮食,吃不完,往外一丢。现在他知道,那些是地里长的,也知道父母、爷爷奶奶过去地里干活是什么样,长辈们童年吃不饱饭,没有玩具,也没有新衣服。”贺永强说,“孩子的变化都体现在他的眼睛里。从他很好奇地觉得,怎么会有那么艰苦的童年,再后来,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以自己的家乡很美为自豪。”

  □目标

  破解教育资源本地化难题

  老人们上完课,项目组还会根据老人上课课时发放补贴,一上午两个课时,一百元。虽然不多,但贺永强认为给老人发放补贴意义重大:“让老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更有尊严地获取报酬,改善一下生活水平,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知识的尊重。”

  除了让老人讲述,项目组还引入了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带领孩子们通过游戏互动、绘画、绘制地图、写作文等形式,巩固上课内容,从老人的故事里,认识自己的家乡,对生长的乡土产生价值认同,建立自己与村庄、族群、父母、同伴的关系。

  “而最终项目的目标,是要让当地老师取代专业社工,承担传播本地文化的作用,”贺永强告诉记者,“‘爷爷奶奶一堂课’的创新就在于它的本地化。”

  贺永强解释,以前我们的教育,大多会让孩子觉得,城市很好,他们一心想上学,考出去,慢慢地,农村跟城市落差越来越大,有的对农村情感也会淡漠。他认为,“新农村、美丽的乡村建设,一定是本地人对它产生了深深的热恋、深深的价值认同”。

  “现在我们的乡村教育,说缺体育老师、缺计算机老师,然后大学生和社工就去支教,这是输入型的,也往往都是短期、一次性的,这反而对当地的教育生态不好。但‘爷爷奶奶奶一堂课’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就地发现的,去挖掘本地老人的记忆、老人的知识,帮助乡土教育快速降低了门槛。而只有本地化的东西才是可持续的。”贺永强说,未来项目将争取教育部门的合作与推动,把“爷爷奶奶一堂课”纳入更多地区的教育安排、制度设计中,进入校本课程。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京华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