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金融扶贫:“输血”更要“造血”
2015-11-15 07:53:00
 

  原标题:金融扶贫:“输血”更要“造血”

  “脱贫”“致富”,这是记者在青海调研时最常听到的两个词。金融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青海这样一个特殊省份,金融扶贫被赋予了更厚重的含义。那么,金融扶贫怎么推进?扶贫后如何防止再次返贫?

  金融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要生活性帮扶,更要生产性帮扶;要救济性帮扶,更要资本性帮扶。具体来看,“输血”的典型做法是增加信贷供给,“造血”则需从导致贫困的根源入手,综合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从而真正激发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从“输血”的实践看,目前青海银监局已在全省开展“信贷补短”工程,每年在全省选取信贷投入最低的10个县的10家银行业机构,督促其制定信贷补短计划,明确贷款承诺和责任,监管层则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定向考核,以逐年提升县域信贷投放,引导资金回流。

  从“输血”的未来看,仍存较大增长空间。在《商业银行法》修订前,存贷比作为法定监管指标的红线是75%,即一级法人机构贷款与存款的比例不能超过75%。如果从机构内部看,由于信贷需求旺盛,不少银行的沿海发达省分行存贷比达到90%以上也很常见。但反观青海省,某行贵德县支行上年末的存贷比仅为6.76%,有些支行存贷比甚至不到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样,但经济发展落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是主因。如果按照商业性金融“需求领先”的逻辑,需求不足的地方就应该继续缩减信贷投放,但从普惠金融、脱贫致富的角度出发,则应以“供给领先”的逻辑来增加“输血量”,特别是提升银行机构供给、金融产品供给、信贷总量供给,以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长期低水平配置的均衡,激发市场活力,激活金融需求。值得欣喜的是,“供给领先”的战略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通过参与“信贷补短”工程,青海14家基层银行试点机构已向县域新增信贷投放9.19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从长远看,“输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血”。那么“造血”的可行性路径又有哪些?

  扶贫开发的关键还是靠产业,重点要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承接培育适宜产业上。

  具体来看,一方面可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例如,对没有外出就业,有一定技能又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支持其外出创业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对于发展当地扶贫特色产业的贫困户施行鼓励政策,可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另一方面,可从实际出发,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加大对新型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造本土就业机会。例如,菜籽油、牛羊肉、枸杞、冷水鱼等特色农牧产业,藏医、藏药、藏毯、昆仑玉、堆绣、唐卡等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产业均是青海贫困地区可做大做强的支柱产业。

  最后,金融扶贫还需特别注意“返贫”“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调研发现,在致贫的诸多因素中,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是主因。因此,要把“智力扶贫”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结合起来,加强贫困人群特别是贫困人群子女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文化程度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彻底扭转贫困局面,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从实践看,青海银监局目前已在全省银行业实施“创业助学普惠工程”,引导银行业将支持和服务科教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对教育领域的信贷投入。今年6月末,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为5.37亿元,同比增长11.39%。(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