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公共文化,以服务民众为本——上海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成效
2015-11-10 18:40:32
 

  新华网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孙丽萍)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服务于民之所需。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牢牢坚持这一根本方向,大大提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进国家级试点区的进程中,探索创新,不断突破,彰显成效。

  市民文化节:社会主体登场

  近年来,上海根据市政府1号课题的精神,创建了365天不落幕、覆盖上海全境的“市民文化节”。

  市民文化节举办得如火如荼之时,政府部门主动退居二线,把公共文化的舞台让给了百姓和各类社会主体。今年9月,上海探索成立市民文化协会,首期就吸引百余家单位参加,令上海公共文化锦上添花。

  市民文化节激发了市民文化的旺盛需求,也孕育催生出大量甘愿承担社会文化责任的主体。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办文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正在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今年以来,各类以服务社会公共文化、公益文化服务为责任担当的协会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拥有四通八达网络的上海申通地铁,就是服务公共文化的热心“主体”之一。它让唐诗宋词、摄影音乐随着一节节文化专列,驶入上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社会新主体同比增加了30%,市民受益人次突破3100万。

  “松江现象”: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夏赏荷花秋赏月,佘山脚下听书场。在作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的上海松江,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快速发展提升带来的“文化福利”。

  不久前,在松江泗泾镇,上海市第一家建在大型居住区的图书馆投入运营,1万多本图书从市中心的上海图书馆搬来。这是全市首个在市、区、镇之下的“第四级”图书馆。以前这个5、6万人的大型居住区,居民走路去镇图书馆至少要花费半小时。

  上海松江的公共文化建设,推行“3+4+X+1”的模式:“3”是指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艺厅、一个宣传栏;“4”是指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四类公共设施;“1”是一支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最关键的“X”,即因地制宜,打造公共文化的特色服务。

  在松江新浜镇,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自然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荷文化”。以“黄浦江之首”著称的石湖荡镇,享受“水文化”也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大乐趣,新开辟的“佘山下的最美书场”让百姓近悦远来。

  “松江现象”并非凭空产生。在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十分注重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式发展。近年来,上海城市边缘的区县所获得的市一级文化资源配送,远高于位于城市中心的区县。

  公共文化:以创新服务民众

  如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滋养道德人心,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文化手段创新社会治理……这些课题都需要通过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加快实现。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看来,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服务民之所需。”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在哪里,就要千方百计通过创新、通过机制与体制的调整去加以满足。老百姓是否感到满意,一定要有客观而科学的测评。

  眼下,上海正在加紧制定未来5年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是重中之重。更多创新之举,正在酝酿之中。

  不久前,上海国有文艺院团纷纷下基层演出,名角好戏纷纷下乡,当地居民奔走相告。据了解,明年,上海考核市级文艺院团改革创新是否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文艺院团为老百姓服务了多少,是否在公共文化资源的配送体系当中必须发挥主导、主动、主要的作用。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