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独山小学。
区扶贫办“晒”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成绩单 全区已累计带动投入帮扶资金超4亿元
昔日深山里的“泥巴小学”,今日蜕变成为标准化办学的乡村学校,这仅是顺德对口英德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而随着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的深入推进,日前,区扶贫办“晒”出扶贫成绩单,两年多来,顺德精准扶贫累计带动及投入帮扶资金超4个亿,且帮扶的3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达298万元。
另外,顺德区在扶贫形式上不断创新,引入扶贫资金入股项目机制,带动扶贫成果转化高效化。而区扶贫办透露,未来异地扶贫,本地也能享受到扶贫成果。相关部门目前已设想整合扶贫地农业基地资源,为顺德市场供应安全农产品,打造顺德“菜篮子工程”。
文/图/表 广州日报记者黄子宁
走访扶贫点
独山村里的“麻雀小学”
日前,记者跟随区委宣传部及区文体局走访了对口帮扶点英德市石灰铺镇独山村,而首站就来到了2年前起开始定点帮扶的独山小学,为孩子送去课堂乐器及公益课堂。
从顺德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当记者来到这隐蔽于山中的校园时,看到的是崭新的、标准化办学的独山小学。“学校建在山区挖的洼地里,过去是泥糊的墙、泥铺的路,下起雨来,就成了‘泥巴学校’。”李昌业是这所农村小学的校长,他告诉记者,村集体建校以来,各项软硬设施都显得“捉襟见肘”。
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李昌业也是独山小学里文体全能的教师,除了英语外,李昌业身兼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课及综合素质课老师。记者走访了这所乡村里的“麻雀小学”发现,仅仅5名乡村教师要教导4个年级的49名孩子,身兼多职的老师们也倍感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无奈。过去曾经是代课老师的何昌荣告诉记者,过去独山小学生均面积很小,由于乡村逐渐空心化,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多,学校基建需要快速跟上。
“泥巴小学”焕然一新
2013年起,顺德启动了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而顺德区委宣传部对口扶贫独山村的多个项目,独山小学迎来了“蝶变”的机会。
两年多来,顺德区委宣传部筹资改造独山小学的基建,独山小学正式摘掉了“泥巴小学”的帽子,改建成了标准化办学的农村学校。记者走访看到,如今的独山小学,已有了标准化小型水泥操场及运动设施。
“我们筹集上万元的善款认捐了独山小学围墙修建和窗户安装项目,还为独山小学添置了办公电脑、办公室桌椅。”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宇莹表示,独山小学的改变不仅在硬件上,还在教育软件上,包括将顺德微图书馆引入学校里,还关心学校其他素质课程的设置。“这次送来了葫芦丝、风琴等课堂乐器,希望孩子有机会碰到这些东西。”陈宇莹说。
关注
1.投多少?
容桂扶贫出钱“更豪爽”
如今,顺德响应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两年余。而顺德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顺德区已累计投入约1.65亿至扶贫工作中,扶贫资金主要“落地”于清远地区。
记者采访了解到,顺德目前扶贫的“资金池”主要是由区级、各镇街的财政专项资金组成。而扶贫办的负责人表示,各镇街投入的多寡,主要取决于镇街的经济实力与对口支援地的扶贫项目。
那么在顺德的各镇街中,谁“出钱”最“豪爽”?根据部门统计数据,容桂、北滘及大良累计投入扶贫资金数额占顺德所有镇街中前三位,分别投入约1917万元、1494万元及1405万元。
此外,扶贫不仅由政府主动“出钱”,还有由项目带动投入的扶贫资金。数据显示,包含顺德区级落实的扶贫资金在内,含带动投入帮扶资金超过了4个亿。
2.钱投哪?
基建、生产、民生都涉及
“扶贫,就是到对口帮扶点修渠、铺路和盖楼吗?”不少市民的这一理解,并不完全正确。记者了解到,像类似于改变独山小学这样的民生扶贫外,顺德在扶贫形式上还包含了民生扶贫及生产经营类扶贫项目,形式、项目可谓多样。
根据区扶贫办的统计数据,经过顺德两年多的帮扶,被帮扶的35个贫困村中,完成村道建设102.76公里,新建和修缮学校25个、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任务3435户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镇街也引入执行生产经营项目的企业驻点扶贫地,以农业创收激活当地财政及居民收入。例如,大良扶贫工作组引入五味子鸡养殖示范基地、生态葡萄种植基地;容桂扶贫工作组则在当地建成有机茶苗培植基地等。
深观察
关注“扶贫创新”
顺德样本:农业+创意 农园也能“高大上”
区扶贫办介绍,近年来顺德对口扶贫的形式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根据区扶贫办透露,在今年12月,顺德引入的国通物流城有限公司项目——英德星光农业创意智能园的扶贫项目将正式动工。
而记者了解到,该投资近一个亿的项目位于对口帮扶地星光村,根据该村的农业基础,将该项目定位为高端、创意农业园。建成后,未来在该农园里可观“高大上”农产品,例如新西兰马蹄莲、加拿大无花果等。
此外,农园将走“私家模式”,把休闲娱乐功能融入其中,将其打造成旅游观光、文化创意、蔬菜种植和农业培训基地,有效促进当地土地流转,提升村集体收入和土地效益。
走出贫困靠创业,自筹资金不够怎么办?陈村扶贫工作组还“试水”了在英德市汶潭村建立了“创业之星”自主创业互助资金,帮扶贫困户开展种养项目。
而汶潭村的贫困户胡可都,成为该项互助资金的受益者。据了解,村民胡可都创办的石下立体种养基地,前期筹资的50万元中,包含了所获的8万元互助资金。据区扶贫办介绍,如今该基地年产值已达15万元左右,且预计每年可帮助当地贫困户增加纯收入3万元以上。
话题
1.政府资金试水入股
创新扶贫会变投资行为吗?
扶贫办:
股金与盈利 皆“专款专用”留扶贫地
随着扶贫形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镇街在对口扶贫点里引入生产经营项目,帮扶当地居民实现增收。记者了解到,顺德目前“试水”政府资金入股形式,将钱“注”入优质的执行项目中。那么未来政府的扶贫行为,是否转变成为一种投资行为呢?
区扶贫办业务科科长敖细平表示,扶贫专款以公益性为主,以筹资形式或政府出资入股企业,可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入股的本金一般留给当地村委会作为扶贫发展资金,入股盈利部分也都留在当地贫困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或当地政府办公成本。敖细平告诉记者,扶贫资金会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要求,将资金留在扶贫地。
2.创新扶贫市民能获得什么?
扶贫办:扶贫地建农业基地
设想造顺德“菜篮子工程”
有不少市民认为,扶贫多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向对口支援贫困地,而本地市民能否共享异地扶贫的成果。顺德生产经营类帮扶项目——同心村五味子鸡养殖场示范基地培育的靓鸡如今已在顺德大良现代街市向本地市民供应。
“清远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广袤的田地与适宜的气候,是优质农产品的天然生产地。”敖细平告诉记者,扶贫办目前已在设想与各职能部门沟通,整合资源,在对支援地建农业基地的基础上,将“打通”顺德的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打造顺德的“菜篮子工程”。
敖细平解释,此举不但能让更多本地市民吃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而且还能帮助顺德农企扩展市场。“一方面能将顺企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贫困地,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渠道扩展,继而带动农企发展。”敖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