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上海:职业社工在社区有了“上升空间”
2015-11-03 16:47:46
 

  新华网上海11月3日电(记者李荣)“我在社区做职业社工已经两年,对当初走出企业办公室进社区的选择,一点不后悔。”新近在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长虹坊居委会采访,大学本科毕业的社工乔鏖热情地说。他此次在居委会换届中升任党总支书记。

  在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社工的职业化是重要一环。目前,社工已正式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进有门槛,出有考评,按照工作绩效设立职业的序列和上升空间。徐汇区社建办副主任黄琴说,要“激活”基层治理,基层工作者首先就要有活力。活力哪儿来?来自基层队伍新陈代谢的“换血和流动”,这就要让基层社工这个岗位有社会认同度和工作荣誉感,这就必然落实到社工的职业化。

  乔鏖是从上师大音乐学院毕业的,后来就在企业里做办公室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街道办事,接触到社区这个“舞台”,发现并不完全是他想象中的“婆婆妈妈”,而是有说有唱,欢声笑语。这一下子与他的“音乐细胞”形成了共鸣,他开始留意观察社区生活,最后下决心应招康健街道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岗位,录取后被安排在居委会工作。

  他说,职业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职业人士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带到社区,另一方面是社区把职业化的社区训练注入职业社工,这样社区和社工就实现了“双提升”。

  小乔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写歌唱歌是他的“拿手”,与社区的文体团队“一唱即和”,慢慢地“出手”登台的节目实现了“升级换代”,面目一新。不过,居委会“做人的工作”的那一手,绝非企业办公室的方式,小乔是从头学起。“单单不同的讲话方式和语气用词,就有不同的沟通效果。”他说。

  职业化,既要有准入与退出,更要有“上升空间”。与小乔在一个街道的刘彩娟,也是从企业出来,进入社区做职业社工,目前已是流动党支部的书记。她说,社工的门槛高了,要求严了,但只要肯动脑筋,肯花精力,肯动真心,就能得到居民的认可,就能获得社工职业上的提升。在徐汇区,职业社工一年一考评,其中居民区公众评价的占比达到30%以上。与好评对应的,是一个有着多个“梯级”的职业上升空间,居民区与街道的序列打通衔接。当然,如果连续获得“差评”,也会启动退出机制。

  最近,徐汇区社建办对区域内的街道进行了一次最新摸底,发现启动社工职业化后,街道和居委会的干部、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大大上升,“70后”的新面孔大大增多,“新鲜血液”的更替更新率大致在四成左右。“新职业、新面孔带来了新的基层面貌。”康健街道党建办副主任童亚美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