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席小华:应在更多的学校推行驻校社工
从2006年就开始考察香港驻校社工工作的席小华很早就开始思索,如何让香港驻校社工模式在国内落地。
在香港,由政府出资,保证每所学校都至少有一名驻校社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但家长或者老师的知识常常无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时候,社工的价值就很有必要了。”她说,之所以驻校社工可以形成制度,是源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存在需求。
席小华曾了解过,从2004年到2010年,香港学校开展的驻校社工服务的内容,名字叫做“成长的天空”,这让她印象深刻。这个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理论支持,有一批专家在做理论内容的研究,由香港的突破机构对驻校社工进行系统地培训。席小华说,这意味着在香港,整个大环境对驻校社工的工作都有着极高的重视。
“主要是提高孩子的抗逆力,用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生活当中的困境。”席小华说。
这项服务早期的3年在中学做,但是发现对于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来说为时已晚。
“有一些孩子在小学高年级甚至更早,就会发生不良行为或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存在问题。”席小华也认为驻校社工介入服务的时间应该提前。
在之后的几年里,香港的学校把“成长的天空”服务课程提前到小学四年级开始,从而达到预防问题发生的效果。
据了解,“成长的天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以辅导课形式推行的“发展课程”;另一个是以小组形式推行的“辅助课程”,“发展课程”是一个以抗逆理念为基础的辅导课程,设计以发展性、循序渐进为主。小四、小五及小六年级,每级9 课的教材,逐年深化,希望学生能将课堂的“经验”和“知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整个课程通过课堂形式,教授情绪管理、社交、问题解决及目标确立等生活技能,以提升学生的效能感、归属感及乐观感。
“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席小华认为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需要特别综合的内容跟进,抗逆力的提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席小华也曾经观摩过“成长的天空”项目中的一些课程内容,其中一个室外的抗逆力提升活动让她印象深刻。
在那个活动中,她见证了一个小女孩是如何从最初的胆怯到最后坚强的过程。
那是一个攀岩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挑战性的运动,激发孩子面对困境的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对抗逆境的能力”。
“她最初是忐忑不安的,不敢上去,很多人,包括老师、家长和社工都会在后面鼓励她,给她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她就一点一点攀岩,等她成功登顶的瞬间,摄像机捕捉到了她露出的笑脸。”这让席小华觉得触动,她相信这个女孩在以后再遇到困难,应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胆怯。
“驻校社工辅导的活动往往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她说。
而这种效果也早已被印证。
一项研究显示,不少参加过“成长的天空”辅导项目的孩子在情绪的处理,面对及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及态度,为自己制订目标的动机和信心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看到这种效果的席小华也想在国内寻求推行驻校社工模式的机会,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主任,她并不缺驻校社工的资源,缺的是能够接受社工进驻的学校。
事实上,国内推行驻校社工模式也有先例。“上海浦东新区,广东、北京都曾做过驻校社工工作的探索”。
去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她在跟随北京团市委的一次调研中,接触到了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在沟通的过程中,区教委有推动的意愿,学校有推行的热情,但因为驻校社工是个新生事物,教育部门并没有专门的条文或者制度,经费的批复也无相关流程可借鉴,此事曾一度推行缓慢。
“我当时甚至想,只要让我们做,哪怕经费由我们自己来出都可以。”席小华说,她不想放弃一个让驻校社工模式落地的机会,“好在最后一切都顺利进行了”。
对于进入学校做驻校社工,宋早贝很兴奋,在这块国内还处在探索初期的“试验田”中,她想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那些在生活和学校中存在障碍的孩子们,为此,她推掉了其他所有的工作,一头扎进驻校社工的准备工作。
“在没有见到学生之前,我们就从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需求评估,根据港台社工工作的服务框架,优化我们的服务方案。”而在进到学校之后,她又做了大量的真实的需求评估,多方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情况,通过团体辅导和个案跟踪的方式服务了很多孩子。
如今,席小华带领的驻校社工团队在海淀寄读学校已经服务了一年多,让她欣慰的是,很多曾经面临心理、情绪等方面问题的学生,在他们的服务下开始有了变化。
虽然国内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推行驻校社工,但席小华觉得还远远不够。“而且驻校社工的队伍也没有成长起来,社工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只能说驻校社工才刚开始成长”。
“希望驻校社工可以进入更多的学校。”席小华表示。(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