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物种保护在行动
2015-10-25 08:19:23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两爬研究小组在深圳进行野外调查。

  2010年新发表的英德睑虎是中国特有种。只分布在石门台保护区。按照IUCN的濒危等级标准,完全符合濒危(EN)等级,属于受威胁程度较高、需要重点保护的物种。吕植桐摄

提取的组织样本存放在试管内保存。

刚制作成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被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固定、保存。

研究小组给为新采集到的角蟾拍摄生态照。

中大生物实验室内,刘祖尧在提取角蟾的DNA。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在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和分割的山地丘陵,仍有未曾被发现的物种……

  2015年10月的一个夜晚,刘祖尧、王健和吕植桐打着手电筒,在深圳梧桐山间溪水旁弯腰寻觅,他们三人来自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此行的目的是采集一种未曾被记录和科学描述的蛇类。当晚他们很幸运,采集到了目标物种并连夜提取了它的组织样品,然后制作成标本。

  很多人不知道,深圳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和分割的山地丘陵,依旧有未曾被发现的物种。2010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中大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共发现了15个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其中9种是在广东境内发现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是变温动物,运动能力较弱,不少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环境里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它们影响较大,如果温度太高,它们会选择夏眠;温度太低,往往会冬眠。因为大多数两栖爬行动物都是夜行性的,它们分布受限于环境条件,有些物种往往还只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才会出现,因此,它们不容易被发现,多样性被严重低估。

  目前,“被严重低估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专题展在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二楼的生命科学长廊展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上述新发表15个物种中的13个,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市民来馆参观。

  “新物种常常被误认为是新产生的物种,其实不然。准确地讲,新物种是新命名并被描述的物种,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很久了。”王英永是该研究小组的指导老师,在他看来,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都被严重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去的研究手段比较单一,界定物种仅仅凭借形态特征,很容易将那些形态上很相似的两个或多个物种鉴定成一个物种;其次,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至今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考察,也使很多物种至今尚未被发现。

  “在科研方面,物种层面的分类学研究是基础性工作,比较辛苦,但它对生态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王英永说,“若物种分类不准确,可能会造成物种分布范围过大的误判,这样就会使该物种保护级别被定得较低。”许多两栖爬行动物物种都是小区域分布,由于尚未被定为珍稀濒危物种,但其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面临灭种的风险。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小组通过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对物种进行濒危性评估,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参考。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也陆续设立专门的两爬动物保护区,如广东的瑶山鳄蜥保护区等,对濒危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强。

  图/文 南方日报记者 丁铨(除署名外)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