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23日电(记者骆晓飞)“10月22日上午,一名环卫工人拍摄到了一只棕熊在县城马路附近山坡上活动的画面,并向林业部门报告,这是一个月内我们接到的第三次珍稀野生动物‘进城’活动报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畜牧林业科技局工作人员桑周说,此前,有关部门已经接到两次雪豹在县城“闲逛”的报告并进行了驱逐。
桑周告诉记者,以往神秘而难得一见的雪豹、棕熊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口聚居的县城附近,是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一个直观例证。
“近两年下乡,经常会在公路沿线看到成群结队的藏野驴、野牦牛和岩羊等野生动物,而且偶尔还可以看到獾、鹿等以前在玛多没有发现过的动物。”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桑杰说,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也在增加。
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和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利用现代科技支撑人工增雨、种草等项目……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止,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逾39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后期的近30年,三江源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建设青藏高原“绿色屏障”,2005年至2013年,我国政府投资75亿元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并于2014年1月启动总投资160.6亿元的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建设项目,20多个子项目。”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通过工程性保护,三江源生态退化趋势近年来得到了初步遏制。
在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的情况下,三江源区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扎拉文德介绍,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玉树州境内藏羚羊增加了4万多只,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和棕熊分别增加了5000多头、8000头、3500只和120头,而且盘羊、岩羊、白唇鹿等野生动物种群也不同程度增加。
“牧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也转变了,现在,食草类野生动物与家养的牛羊在同一片草地上和平相处的场面并不鲜见。”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草原管护员土登说,黄河源头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