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0月17日电(记者张建)每年一进入秋季,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们就要开始在林子里的重点区域搭建地炝子,以便能够在林子里“安营扎寨”。
搭建地炝子,一方面是为了挡住盗猎分子进入原始森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潜入森林与动物抢夺红松种子,保护红松种源。
记者在当地看到,这些地炝子用木头搭建,然后用黄泥漫墙,再用塑料布或者油纸盖顶即成,里面有火炕和铁锅。正在搭建地炝子的巡护队员,大多数是年轻人,吉林长白山国家级保护区头西保护站“90后”巡护员张德智便是其中之一。
每年一进入秋季,和张德智一样,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的巡护员们都要严阵以待,守护每条进入长白山保护区原始森林的入口。有时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家,只能吃住在林子里。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较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茂密的长白山保护区原始森林当中,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其中,红松是最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长白山的红松种源丰富,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链。红松种子富含油脂,能为动物们度过严冬提供充足的热量。同时,如果没有这些动物,红松种子可能无法进入土壤,获得发芽生根的机会。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长白山周边区域的民众密集采摘红松种源,并逐渐向保护区蔓延。这不仅可能断绝红松繁衍后代的机会,还严重威胁以红松种源为生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影响其繁衍生息。
为此,长白山近年来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尤其是通过加大对红松种源保护力度,捍卫野生动物食物链,让野生动物迅速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虽然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还有人威胁我们,但看到野生动物在林子里穿梭,总是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张德智说。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志宏表示,通过这些年对红松种源封闭管理的实践证明,红松种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长白山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已得到明显的恢复和改善。
据了解,为严厉打击违法采摘红松种源等行为,今年,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还联合驻区森警部队、公安边防部队开展了红松种源保护专项行动,实施全程道口把守和徒步巡查,全面强化重点路段的管控力度,有效杜绝盗采行为。
“通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和专项保护红松种源行动,大多数群众都能认识到保护红松种源的重要性,但仍有一部分人还是想通过采摘红松种源牟利,因此我们的红松种源保护战还要坚持打下去。”李志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