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李思思 任沁沁)17日晚,一堂特殊的诗歌音乐课在清华大礼堂开讲,来自中国藏、壮、土、瑶等的近百名乡村音乐教师“变身”小学生,与500余位市民一起,在诸多诗人和音乐家的带领下,聆听诗与乐的相遇。
此次活动由“为你读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百合公益基金、乡村教师培训志愿者联合会、北京大学爱基金共同举办,旨在使诗与乐跨越地域的限制,给每一个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诗歌音乐”的美育可能。
活动当日正值中国第2个扶贫日,也是世界第23个消除贫困日。中国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行动将从多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我们不仅要扶物质上的贫,更要扶精神上的贫。”“为你读诗”创始人潘杰客说,诗歌与音乐的理解、分享和传播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即使是在偏远地区,诗与乐同样可以为我们的灵魂插上翅膀”。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与音乐便为一体,而在这堂课上,诗歌更是与古筝、笛子、钢琴、小提琴、竖琴、美声、舞蹈等众多中西方艺术形式结合,在碰撞与交融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其实,我就是在曹雪芹的小说和诗词中发现了音乐。”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在谈到为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时称,他只不过是将古人的诗词谱成歌曲,但诗与乐的魅力却令他“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在课堂上,王立平为乡村教师和观众带来了以古诗《春晓》为词的歌曲,悠扬的曲调与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希望这种形式可以走进学校的音乐课堂,让更多孩子体会诗歌和音乐的美。”他说。
除了古诗,中国现代诗歌与民谣的相遇同样令人惊喜。
一盏灯、一把吉他、一支麦克风,中国民谣女歌手程璧在课堂上演唱了歌曲《一束》,这首歌以诗人北岛的同名诗歌为词,程璧谱曲,在清新明媚中传达出对爱、对生命的感悟。
“诗与民谣具有相似的特质。诗字数最少,篇幅简短,却最具深意。”程璧说,除了重新赋予诗歌以音乐性,把诗唱出来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普及。“这能让更多身处漂浮、躁动的现代社会的人在诗歌中沉淀内心、升华灵魂”。
诗与歌的结合给人的灵魂带来抚慰,而诗与舞的碰撞则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古筝演奏家苏畅与青年艺术家范忆堂的即兴相和下,独立舞蹈艺术家赵梁一袭黑衣,嘴衔玫瑰,一曲《我从诗中来》在他的演绎下萌发出一种生长的精神。他甩动沾染着面粉的过膝长发,如同柳絮纷飞,不需一字一句,却蕴含着无尽力量。
“音乐、舞蹈和诗歌,它们都是浑然一体的。”赵梁说,用舞蹈也可以作诗,它们都在传递着一种灵性、一种爱与希望。
在两个小时的课堂里,“同学们”在表演者的引领下,听歌、观舞、品诗,没人走神,更没人“翘课”。
“我们藏族的孩子从小能歌善舞,但是音乐课程对我们学校来说不是强项。”来自青海省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的伊羊老师说:“这次到北京来,我想了解小学基础音乐课程和兴趣班是怎么开设的。”
包括伊羊在内的120多位乡村音乐教师,刚刚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完成为期8天的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美育课程的交流。
“通过学习和培训,我了解到原来音乐等美育课程都可以通过更丰富的形式开展。”伊羊说,她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玉树,带到孩子们身边。
此外,一项名为“长江音乐万名乡村艺术教师培训计划”的活动将在未来五年展开,通过清华附小的短期授课、网上研修与课堂实践等,全面提高参训乡村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目前,农村基层还面临着好的老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中国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何光彩说,教育部提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以农村教师为工作重点,从培养、培训、补充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