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0月18日电(记者董建国、王成)闽东沿海白马港,群山包围中的海岸线绵延不断,面海而建的楼房星罗棋布,海湾内船只穿梭往来,养殖海鲜的网箱星星点点,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海上渔耕图。
如今,在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2310名曾经长年漂在海上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连家船民”,告别了“风雨飘摇”,过上了“安居乐业”新生活。
“连家船民”挪穷窝 “曲蹄”嘲讽已消失
海风腥咸,海浪迭涌。切入山腹的海水,将这里变成一个安静的海湾。下岐村就坐落在湾畔的前沿,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就在这里。
“连家船民”是指福建等沿海地区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的渔民,他们常年生产生活都在船上,导致脚指头畸形弯曲,生活和教育水平低。一直以来,“连家船民”被称为“曲蹄”。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下岐村老支书陈寿章说,这就是过去“连家船民”以船为家、风吹日晒、居无定所的贫困生活写照。
船民江成坤回忆说,“连家船”长八九米,宽不足两米,一家人挤在一起,船上还要养鸡鸭,睡觉时连翻个身都难。“以前的日子穷得叮当响,我们连双鞋都没有,都是打赤脚,一条裤子兄弟四人轮流穿,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夜里常饿得眼冒金星。”
如今,下岐村的“连家船民”在岸上安居乐业。村里商铺林立,上岸船民织渔网、搞养殖,有忙不完的渔家事。
“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今天的生活!”陈寿章说,从1997年开始,福建将“连家船民”上岸工程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安排专项资金对船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五通”,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让“连家船民”挪穷窝。
一轮连一轮,一期接一期,至今已持续18年。“就像燕子筑巢一样,今天一枝,明天一桠。”眼下,下岐已建成2个新村6个安置点,全村700多户2400多人,目前已累计600多户2310名连家船民上岸。
渔村变商埠 年产值过亿
天色擦黑,记者借宿的船民陈玉坤家里,农家三层小楼有120多平方米,屋里电视机、电脑、洗衣机一应俱全,每个卧室都装了空调,一楼和三楼配有洗手间,家里饮用桶装矿泉水。
记者在几位村民家里串门,看到船民江雪义家的餐桌上摆着青头鱼、黄瓜鱼、鱼头汤、红烧肉等七菜一汤。船民王成增家的餐桌上也是有鱼有肉。村里几乎所有人都有手机,其中一半人还在使用微信。
生活变化的背后是上岸船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船民王红进承包了20亩鱼塘养殖跳跳鱼以及8箱鲈鱼,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等地。“船民上岸闲不住,养殖闲下来,还开船跑短途,一年下来收入不会低于20万元。”王红进说。
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干练利落。她说,目前全村有200多户船民从事水产、餐饮、服装等商贸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渔村变成了热闹的商埠集镇,去年全村年产值1.4亿多元,人均收入1.6万多元。
啃最难的“骨头” 拉全民进小康
在下岐村挂点的下白石镇党委副书记刘菊凤说,在多数“连家船民”苦尽甘来的同时,还有三个群体仍然徘徊在贫困边缘:一些老船民缺乏致富门路,他们上了岸却失去了谋生的手段;部分船民因病致贫、返贫;部分青年因为缺乏技术,创业就业能力欠缺。
多位从事渔业捕捞的“连家船民”说,近年来周边海岸线不断后退,可捕捞的渔业资源日渐萎缩,这让以小马力船居多的“连家船民”望而却步。
村委会主任江成进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告诉记者,野生黄鱼、花蟹、小石斑鱼等如今已很难捕捞到。他说:“这些物种以后恐怕只能在照片里看到了。”
自1999年第一批船民离岸上楼以来,下岐村目前仍有120户困难船民没有解决住房问题,当地党委、政府目前已经建起四栋楼,今年就会帮助最后的船民上岸居住,但不少渔民子女进入适婚年龄,改善型的住房需求让本就紧缺的土地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如今在宁德,像下岐村一样的“连家船民”们即将成为历史名词。据统计,通过20多年连续三轮的上岸定居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已全部实现上岸定居梦。
宁德市市委书记廖小军说:“我们绝不能让任何一个船民在摆脱贫困中掉队,要让所有人携手合格地进小康!”
(更多报道,请扫描新华社摄影部所发“新华全媒头条”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