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工业技术学校里,学员正在接受叉车技能培训。(资料图片)
泉港工业技术学校里,山腰盐场食品检验工正进行技能考试。(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生源从“长期”变成“短期”,重心从学历教育变成技能培训,探索“学校+企业”职教服务就业模式……基层技校普遍生存困难的大背景下,泉州泉港工业技术学校闯出一片天地,也让当地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受益。
近日,泉州泉港工业技术学校创业培训班的报名者络绎不绝,一期培训人数只有30名,而每天平均就有10多人来报名。一位50多岁的施姓妇女带着儿子和儿媳妇,一起报名参加创业培训。“她还是我的老同学,多年没有见面,想不到在创业培训班碰面了。”技校老校长柯明发说。
创业培训班只是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招生的一个缩影,该校一年培养两三千名学生。作为一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位置相对偏僻,从2006年开始,该校招不到一名全日制生源。当下,许多基层技校生存不易,该校如何生存下来并通过转型闯出一片天地,又面临着哪些困难,记者进行了调查。
放下身段
转型职业技能培训闯出一片天地
放下身段
9月底,记者走进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五六名学生正在培训叉车课程,现场机器声轰鸣。教练刘宏亮说,这里每年培训出三四百名叉车司机,供不应求,入职月薪都在3000元之上,附近企业如联合石化、福海粮油等都慕名来要人。
与该校招生红火情况相比,距离不远的泉港职业中专学校,年招生规模也曾达四五百人,但是从去年开始很难招到学生。“职专是公办校,我们是民办校,公办校固守着学历教育,而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从事职业培训。”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校长柯龙俊一语中的。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职业教育观念的滞后,职业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在此背景下,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也不能独善其身。该校曾有200多名全日制学生,但是从2006年开始,当地初中生源基本选择普通高中,该校一个全日制生源都没有。
何去何从?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能培训转型。柯明发说,城镇化带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去年泉港就转移了7500多名农村劳动力,这些人需要岗前、在职培训,而工业化也需要高素质劳动力,因此技能培训大有可为。于是,该校侧重技能培训,生源从“长期”变成了“短期”。
林城原是泉港炼油厂的搬运工,两个月前,他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自费2200元到泉港工业技术学校培训驾驶叉车。“从普工到技术工人,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一大转变。”林城说。
曾在峰是泉港富兴钢贸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工,他在该企业上班20多年。今年5月,他免费参加泉港工业技术学校电工培训,拿到了电工技术中级证书。回到企业后,他的月工资立即涨了300多元。“我们一线工人虽然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欠缺理论知识,这样的培训很受益。”曾在峰说。
据了解,从2003年该校开始转型至今,两万多人次学员接受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占了三分之二,这些培训不少都是免费。泉港区人社局劳动管理股负责人郑建煌说,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每年投入100多万元。虽然没有了全日制生源,但是技校转型闯出了一片天地。
抓住市场
探索“学校+企业”职教集团方式
抓住市场
“现在平均每天出库50余单,网上销售的年收入近10万元,是创业培训帮了我大忙。”泉港山腰街道的“网商”庄义雄晒出了成绩单。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原本从事土特产实体经营的庄义雄,萌生了开网店的想法,但苦于没有经验,也缺少相应的网络技术。去年年初,他报名参加了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举办的“网络联盟商店”创业培训班,掌握了有关电商营销等知识。半年后,他开起自己的淘宝店。“以前经商,都是凭个人感觉。参加完创业培训,我现在做事更有条理了,也懂得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机会。”庄义雄说。
由于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自主创业成了许多人的择业选择。但是,如何创业、如何少走弯路,许多人需要分享创业技巧。紧扣市场需求,泉港工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创业培训班。截至目前,共培训学员600多人,成功扶持创业80多人,带动就业900多人。
创业培训班、八方商学院、高级工培训班……目前,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越来越丰富。记者了解到,原来,该校只有电工、计算机和电子维修3个专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为了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该校创办了泉州八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从一线就业市场上及时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设置专业,同时又可提供就业服务。“公司成立后,大型招聘会我都会去,这有助于分析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变化,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柯明发说。
“泉港以石化产业为龙头,还有纺织、鞋业、食品等产业,因此学校培训种类要全,不然‘吃不饱’。”柯明发说。根据这些产业特点,该校设置了化学分析工、食品检验工、细纱挡车工等专业,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企业所需人才。同时,对在岗职工进行培训。这些培训大多由政府买单,让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相吻合。
“职业教育的痛点之一,就是教育与市场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不是跟着市场走。”柯明发说,“我们的突破在于‘学校+企业’方式,相当于职教集团,这是民办校的灵活性所在,初步解决了产教融合的问题。”
瓶颈待破
期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瓶颈待破
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民办校,其所受待遇与公办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近日,泉州市首批家庭服务类职业(工种)4个统一鉴定统考点公布,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南安职业中专学校入选,这些学校都是公办校。泉港工业技术学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一些硬件条件需要整改,未能入围首批名单。柯明发说,民办校由于身份原因,在投入、师资方面尚无法与公办校相提并论,二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无法享受同等待遇。首批4个考点都是公办校,而且泉州北部地区无法覆盖,不利于职业教育平衡发展。
此外,师资也是一道难题。由于民办校与公办校的体制不同,教师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教师很难招聘到,只能从社会上寻找兼职老师。目前,泉港工业技术学校只有20多名专职老师,其他100多名兼职老师主要来自高校和企业,平均一天讲课费就要支付四五千元。“虽然负担很重,但是民办校难招老师,我们只能高薪请人,别无他法。”柯明发说。
还让这所技校困扰的是,泉港职业中专学校与其都属于同一县域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招生、培养目的都基本相同,但是,二者在招生政策、经费标准、编制标准以及职称评聘等方面存在不平衡。柯明发表示,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二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泉港职业中专学校有设备、教师等优势资源,泉港工业技术学校有管理、市场运营的经验,二者整合对于泉港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利好。可由谁来组织实施,目前尚属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