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大山走来,是大山的女儿。她对大山里的村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骨子里蕴藏着对老百姓的深深厚爱和无限感激。作为一名教师,她30年坚守在贫困山村这块黑土地上,默默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无私给予,山村教育就是我生命的主旋律。”她的名字叫梁淑华,是桦甸市二道甸子学校荒沟庙教学点一、二年级带学前班的复式班班主任,省级师德模范教师。
荒沟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因为解放前由放山人在荒山沟里修了个小庙,所以俗称荒沟庙,周围的山也都以庙命名。荒沟庙教学点在二道甸子镇东北10公里处,用木栅栏围起来的100多平方米的小操场,操场上安装着一个滑梯,这是孩子们唯一的运动娱乐器材。推开正门,直接就进入了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室。左侧一排是一年级,右侧一排是二年级。
由于梁淑华的坚持,这里是全省屈指可数的复式班教学点。
1985年,刚参加工作的梁淑华被安排到建设屯教学点从事复式班教育教学工作。当时她就是利用居于屯子中央的废弃生产队的办公室,在家人的帮助下,用长长的木板和几根木桩子做成简易桌椅,自己花钱买了粉笔、墨水,教学点就算建成了。她和孩子们一起在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教室里艰苦并快乐地学习着。那里是梁淑华从事教育工作的开端,事业的起点。
多年来,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室,梁淑华为了守护孩子们,从生产队办公室搬到鹿场,到村部、计划生育办公室……先后经历了6次搬迁。“7·28”洪水发生后,原来的校舍被冲成了危房,村里腾出了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梁淑华和孩子们终于有了安稳的“家”。她利用业余时间推沙子垫操场,捡砖头铺甬路,捡废品换桌布、饮水机,为了给孩子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梁老师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精心维护着。
教学点的学生来自周边4个自然屯,2008年之前,村里没有公路,孩子们都是步行上学,最远的离学校3.5公里。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小,山路崎岖,她就每天伴着家远的孩子一同上学,替他们背书包和饭盒。冬天下大雪或春季开化,遇上难走的路段,她就一个一个地把孩子背过去。晚上,她再把学生一个一个送回家。现在有了校车,她早上6点多就得领着孩子出发了,这样,上班的时间又提前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个孩子全部带饭,梁老师从未让孩子们吃过一顿凉饭,生火炉热饭或用火炕焐热。农忙时节,家长天不亮就上山,孩子的早饭、午饭到校后都由梁老师来照管,她忙里抽空,亲自为孩子们做饭。
30年来,梁淑华带过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智障儿童。她又当老师又当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家住山沟里的陈慧、陈雷是一对留守儿童,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大山里。梁淑华在学校里帮助小慧、小雷修剪指甲、洗头、洗脚、刷洗鞋袜。她还利用周日,把陈慧和失去母亲的崔维佳领回家中,帮他们洗头、洗衣服,辅导功课。有个学生叫张晓东,听力有障碍,多年前,梁淑华就坚持在假期义务辅导孩子功课。“每次到了寒暑假,孩子就去梁老师家,孩子听不清,梁老师就一个字一个字对口型教孩子。”张晓东的妈妈艾永坤说。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巴敬天,两年来都是由梁老师带着辅导功课,奶奶生病了,孩子就吃住在她家里……多年来,每一个学期结束,无论严寒酷暑,梁老师从没有集中孩子到学校取卷和成绩单,都是她亲自送到每一个学生家中,一对一指出试卷中的错误,同时进行家访。
梁淑华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王福军有文化、有素养。2001年,丈夫外出务工意外遇害。丈夫走后留下年迈多病的公婆、上小学的儿子和6万多元的债,当时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精神几乎崩溃了。暑假过后,她准备和孩子们辞别,专心持家。可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求知的眼神时,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我,是对我无言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了他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梁淑华的付出,孩子们用成绩回报。深山幽谷里复式班的孩子在梁老师的培育下,各科成绩总是居于全镇前列。2005年“双写”竞赛,9名学生参加,6名获奖;2009年的全国“春蕾杯”小学生作文大赛,班里一年级的吴文慧同学、二年级的刘百成同学分别获得桦甸市市级一等奖;2011年,参加书法竞赛的5名同学全部获奖;2012年4月份,14名“双写”竞赛参赛选手全部获奖……点滴的成绩,不仅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也留住了生源。
“我这辈子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在这三尺讲台上,也没做出什么突出的业绩,我只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教育、照顾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话说得很简单、很谦虚,但人们知道,她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梦想舞台,她亲手将乡亲们的希冀送上时代的列车……30年恍然过去,她教过的学生已经很多很多,梁老师笑着拿出学生邮回来的照片和明信片给记者看,言语中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
记者手记
无私支撑着颓废的教学环境和残缺的家。梁淑华用无私的爱点燃了孩子们理想的火花,孩子们从乐学到会学,从成绩优秀到会做人,恰恰诠释了梁淑华老师30年来对山村教育这片热土的固守和躬身践行。梁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守住了清贫,守住了寂寞,守住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