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亭子村的两位微企老板正担着丰收的莲藕,准备运往城区市场
乡村小微企:激活“三农”新引擎
——重庆微企村蹲点调研(上篇)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原本在城市十分活跃的小微企业,在重庆市许多农村也蓬勃发展起来,呈现出种植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经营市场化等新特点和新气象,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困扰“三农”的生产效率低、土地撂荒等难题,成为当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微企挖掘土地效益,撂荒土地长出“金子”
提起合川区太和镇亭子村的小微企业——李清兵蔬菜种植场,当地无人不知。前几年,李清兵怀揣打工攒下的2万元,回乡租下20亩地,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这家专事蔬菜种植的微企。2012年4月,他利用银行贷款和政府提供的补助款,把农场土地扩租,并修筑了机耕道,添置了喷灌设备,建立起一家现代化的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100多亩,主要种植油麦菜、水白菜、上海青等速生叶类无公害蔬菜。
半月谈记者在李清兵蔬菜种植场看到,这里俨然是个迷你现代化农场: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均匀地被自动浇灌喷头覆盖,他雇用的10名村民正在地里劳作。“去年每亩年产值已达到2万元,下一步我想把农场的规模扩大到300亩左右。”李清兵说。
“创办微企规模种蔬菜,比外出打工收入高多了。”李清兵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在合川城区购置了一套商品住房,还买了一辆价值25万元的帕萨特轿车,早上到农场上班,晚上回城区住。
亭子村党支部书记姚世明介绍,在创业扶持资金激励下,短短两三年时间,全村已发展有80多家农业微企,每户年收入超过50万元;每家微企平均带动10个人就业,给务工人员也带来每年3万元左右的收入。
同样,在涪陵区义和村,全村有41位村民创立小微企业,他们流转村里8000亩土地种植蔬菜、果树等特色效益农业,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去年达到8300元。
万州区桐元村的微企数量更多,只有500户人家的村子,发展微企206家,种植了3000亩猕猴桃,亩产值达到1.5万元。铁峰乡党委书记陶荣说:“以前很多土地没人耕种,现在微企挖掘出了土地效益,撂荒土地长出了‘金子’。微企发展壮大也给地方带来税收,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共计117万元,2014年达到2064万元。”
助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催生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微企参与“三农”,正在悄然改变传统一家一户种植养殖模式,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职业化新特点,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大大提升。
半月谈记者在合川区的乐平蔬菜种植场看到,连片的土地分块种植有甘蓝、青菜、冬瓜、南瓜等作物,长势喜人。“这里原来是几十户农民的稻田,一年只种一季稻子,亩产不过千元,水渠、机耕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种植场负责人曾小明说,他流转土地后,平整土地,新修了机耕道、灌溉水渠,蓄水塘等附属设施,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样的土地一年至少种四季蔬菜。
小微企业在农村的快速发展,正在催生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技能型农民。在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传统农民向技能型农民转变明显。村委会主任任孟树说,自己以前只会种水稻,技术含量低,随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他不断学习种植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熟练掌握修枝、嫁接、上架、授粉、修果等水果种植技术的农民。
此外,在涪陵义和村和合川亭子村,大批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在微企农业园里打工,已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潘道奎本来是义和村农民,他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后,目前和妻子一起在村里的万茂菜场打工,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两人每月收入七八千元。
在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微企还破解了土地撂荒难题。在半月谈记者采访的3个微企村,前几年土地撂荒十分严重,最多时3个村累计超过4000多亩。村干部说,自从微企流转土地实行规模种植后,这些撂荒土地大多已重新利用起来,种植各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同时,许多微企业主还自己出资改善已损毁的农田水利设施,对土地实施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抱团发展抗风险
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主体,微企大大激发了农村的市场活力。同时,部分微型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市场,抱团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制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亭子村率先在全市创立了“微企+公司+农户+市场”的抱团发展新模式,由李清兵等6户微企业主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月崖湾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同时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林下特色家禽养殖,种植无公害蔬菜,开展苗木花草绿化、餐饮、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经营。姚世明说,公司正在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基地,占地约2000余亩,建成后能够接待上千名游客。
同样,万州区桐元村也结合村里的产业发展,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了5个专业合作社、2个村集体企业。“任何产业靠农民单打独斗都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抱团才能做大做强。”桐元村党支部书记谢家宽说,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技术、销售等问题,使得全村得以“打捆”对外谈判,保障了股民的利益。
与此同时,针对村里猕猴桃丰产期到来,鲜果可能滞销的风险,桐元村又以村民入股形式组建猕猴桃深加工企业——重庆市铁峰乡酒业有限公司,既破解了规模扩大后销售难题,又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避免出现价低伤农事件。
半月谈记者在酒业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可以完成清洗、消毒、加工、装瓶等一系列操作,工人们正在车间内忙碌。谢家宽说,这些果酒生产出来后,一方面通过农超对接方式进驻重庆主城区的各大超市,另一方面还通过代销方式销售到其他省份,甚至出口到国外。
太和镇党委书记刘成实表示,不同于过去的种粮大户,现在依托微企,农民在生产缺资金时,可凭借营业执照向金融机构贷款,销售环节信誉度比过去更高,部分经营良好的微企甚至可以做到订单式生产,先收定金,约定价格后生产,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半月谈记者 徐旭忠 韩振 赵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