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重庆微企村蹲点调研:撂荒土地长出“金子”
2015-08-14 08:24:20
 

  微企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重庆微企村蹲点调研(下篇)

  农村蓬勃发展的小微企业,在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以及稳定农村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破解了农村“空心化”等诸多难题,生动诠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农村样板,也让基层党委政府找到了服务“三农”的新抓手。

  微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重庆市合川区亭子村、万州区桐元村、涪陵区义和村3个微企村过去和众多西部农村一样,经历着适龄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戏称)留守,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而随着微企发展,许多劳动力选择就近务工,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开始返乡创业或就业。

  “过去最让干部头疼的是如何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送出去,而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外出务工人员引回来,微企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合川区太和镇党委书记刘成实说,目前,镇里的微企平均每家需要10多个劳动力,可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明显。

  太和镇农民孙均过去常年在重庆市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但把日常开支除掉,剩不了多少钱。如今在亭子村一家蔬菜种植场打工,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一年下来有近2万元的收入。孙均说:“在村子附近工作,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要好很多。”

  万州区桐元村党支部书记谢家宽告诉半月谈记者,桐元村过去有800多个劳力在外打工,现在600多个已经返回到村里。由于村里206户微企需要大量劳力,把老人都用起来还不够,有时候只能到附近村招人。

  为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在微企带动下,太和镇选取新址为亭子村修建了农民新村,整齐的楼房、完善的配套设施,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农民们过上了就近工作和住楼房的城市生活。“以后全村会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微企就业,有的会从事乡村旅游接待。”亭子村党支部书记姚世明说。

  政府服务“三农”的新抓手

  “农民致富需要途径,政府服务需要载体,微企是很有效的抓手。”刘成实说。

  在微企发展初期,太和镇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入800余万元,硬化公路、修建人行便道等,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同时帮助微企村党支部创新设置了“党建-科技-人才-微企-民生”五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员+微企+种养殖户”的产业党建模式,着力强化党组织服务,帮助企业培育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

  此外,镇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聘请对应的技术管理人才。针对微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资金等难题,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召开银企见面会,帮助近60户微型企业融资,目前已贷款780万元。

  在基层调研,许多微企反映中央的惠农政策很多,但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较为零碎,难以做到集约化使用。半月谈记者在亭子村、桐元村、义和村3个微企村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服务微企,当地政府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整合各项惠农政策,对小微企业实施精准扶持,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乡村微企做大做强尚需政策扶持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建鸾说,目前各类支农政策的扶助导向阶差分化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享受的主要是项目性扶持,受益面广且量多,而农业微企主要享受普惠性政策。对此,应调整目前的支农政策,逐步尝试对优质的农业微企进行项目扶持,帮助微企做大做强。

  微企老板周朝华说,虽然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对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一旦遇到恶劣气象条件或者疫病,企业往往承担很大损失。他前年就经历了一次泥鳅病害,当年减产50%,损失100多万元。他建议政府帮助企业引入农业保险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姚世明、谢家宽等村干部告诉记者,目前多数农业微企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效益比传统农业生产高得多,但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是关键。从亭子村注册黄桃商标的尝试中可以看出,品牌农业可以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获得更多效益。

  基层干部反映,从实践来看,微企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这项工作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政绩,致使许多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建议加大对农村微企创业工作的考核力度,鼓励基层干部更好地为微企创业发展服务。(记者 徐旭忠 赵宇航 韩振)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热图推荐

来源 | 半月谈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